母女关系的精神分析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以觉醒姿态生活的现代女儿,不愿做母亲最严苛的审判者——“妈妈,你能够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尽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日本临床心理医生、畅销书《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作者斋藤环,以临床案例、文学作品、少女漫画为素材,揭示母女关系中潜藏的支配与被支配机制,细致分析女性特质、 身体性、语言等核心要素对母女互动的影响,指出母女关系因性别同一性而呈现出更深刻的纠缠。

心理咨询师张春真挚导读:“也许,只需思考成为一个失败到什么程度的母亲,放下成为完美女人的幻梦。”

🧅“弑父”是男性的成人礼,“弑母”却是女性的存在危机——母亲的存在深深渗透在作为女性的女儿的内心深处,女儿尝试“弑母”,无异于伤害她自己。

父权制允许儿子通过对抗父亲来确立主体性,却要求女儿以继承母职完成社会化。这种性别化的成长路径,使母女冲突成为制度性矛盾的个体化体现。母女之间的纠葛,往往源于“身为母亲该怎么做”和“身为女儿该怎么做”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在母女构成的“次要社会”共同体中,重新拥抱自己,也重新看见母亲——“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欲并非单纯出自权力欲望。”

母亲发自内心希望女儿幸福的善意,在社会对 “母性” 的规训中逐渐变形,转化为令人窒息的掌控欲。许多母亲会期待,与自己高度同一的女儿能代替自己重活一次,修正人生的遗憾。

母女关系的困难之一在于,“女性天生具有母性”的传统观念带来的压迫,与现代女性所拥有的反思性自我意识之间,始终存在激烈冲突。

📖不只提供思考路径,还给出具体解法——“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去想象一下如果对方‘不在’,你是否依然会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

最懂东亚人的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从“如何让母女都能过好各自的人生”出发,探讨关系改善的可能性:通过保持适当距离打破过度纠缠,理解“独立”不是断裂,而是承认彼此的不同。

允许母亲“不完美”,也允许自己“不孝顺”。

🧅女共享的性别经验如同洋葱的黏液,既滋养着亲密,又在剥离时引发灼痛。

新锐设计师郑在睡操刀设计,双封以不同氛围呼应母女关系中爱与冲突的双重温度。

110*185趁手小开本,是可随身携带的“女儿能量包”。内文用纸柔润不发黄,承载着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褶皱,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与自我、与母亲的温柔对话。

🎙️我的母亲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存在问题。她永远不会读这本书,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她的思维方式。几十年来持续的支配关系也无法轻易终止。最终,唯有离家独立、保持距离才是自我救赎之道。这本书坚定了我的答案,给予我推动力。

——日本读者

作者简介:

斋藤环

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医生、文化评论家。专注于青春期、青年期的精神病理学和青年亚文化等领域。

目前为日本筑波大学医学医疗系社会精神保健学教授。代表著作有《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等。

蕾克

译者

生于北京,现旅居东京。熟稔日本文化、艺术美学。

译著有《老妓抄》《花束般的恋爱》《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闭经记》《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等。

导读 女性,只有独自一人的少数群体(张春)
序章 为什么“弑母”那么难
第一章母亲和女儿的争斗
发出痛苦尖叫的女儿们
关系过分密切的母亲和女儿
第二章来自母亲的咒缚
无意识的支配机制
少女漫画和“弑母”问题
第三章女性特有的困难
关于“女性特质”的精神分析
母性的强制
第四章从共有身体到共有意识
身体相连的母亲和女儿
女儿身体中被安装的“母亲的语言”
终章 如何恢复关系
后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只出现在母女关系中呢?高石认为,在当代社会里,女性除了充当母亲之外,其他选项太少了,这意味着如果否定“母亲”这一角色,女性很可能就会失去自我认同。现在正处于女性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过渡时期,母女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而显现。

另一方面,女性生命周期研究所的研究员村本邦子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对母亲的压迫。因为花费在育儿上的时间不断增加,被压抑的母亲将无法实现的欲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尤其是母亲不希望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母亲抢在女儿做出实际行为之前进行过度干涉。村本指出,如果社会将育儿行为视为父亲的责任,那么同样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在父子关系里。
以上分析都指出,一个兼具女性和母亲身份的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是母女不和的原因之一,对此我没有特别的异议。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5-07-27 20:58:32

—— 引自章节:发出痛苦尖叫的女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