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1975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6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11月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1979年开始工作。1983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10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1988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分析。1981年6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1981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

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祺、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

1986年10月15日于北京

1991年3月20日修改

【这部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的鲜明性,以其内容极为宏富、探讨几千年中国历史各方面问题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其编撰体裁的重大创新和科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 白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 》,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白先生从70年代后期起就酝酿编写《中国通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而很有感触,深感编纂一部内容宏富,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大国的地位相称,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中国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这部通史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设想并开始启动。白先生倡议和主持的这一大型项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许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襄盛举,他们之中有:王振铎、苏秉琦、徐喜辰、斯维至、杨钊、高敏、安作璋、何兹全、周一良、史念海、陈光崇、邓广铭、陈振、陈得芝、王毓铨、周远廉、章开沅、林增平、龚书铎、王桧林、邱汉生、刘家和、何绍庚等。由白先生和这些知名学者组成全书编委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任了分卷主编,参加全书撰稿的学者共有 500余人。由白先生总揽全局,提出全书的总体设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动和组织措施,各分卷主编精心实施,有关的众多专家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被学术界称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多卷本《中国通史》对于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铨先生为《中国通史》的完成写有两句贺诗:“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前一句,中肯地讲出这部巨著的时代意义,它汇聚了史学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体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后一句,中肯地讲出其深远影响,由于这部巨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后人们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编著中国通史,这部书都是必备的参考和重要的依据。 荟萃了众多名家、数百位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国通史》,的确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为世人所瞩目。】

作者简介:

白寿彝(1909—2000) 回族,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家, 燕京大学国字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祺、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第一章 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1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 1
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1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 6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 14
民族史撰述和地方志、记事本末的发展 21
民族史撰述的近代化倾向 26
第二节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 33
党的民族政策 33
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分布现状 39
北方民族 44
南方民族 54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的编撰 79
疆域问题 79
历史的分期 81
多民族的统一 90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 99
第一节 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99
中国史学家的有关撰述 99
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有关论点 11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117
第二节 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132
中国地理条件的概貌和特点 132
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37
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 141
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 146
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48
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155
第一节 作为直接生产者的人 155
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 155
直接生产者的技术性特点 159
人口问题 164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168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168
中国生产史上的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173
第四章 生产关系和阶段关系 180
第一节 生产关系 180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180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 184
生产关系跟生产力的适应和矛盾 188
第二节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193
阶级和等级 193
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 199
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204
阶级斗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10
第五章 国家和法 217
第一节 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 217
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 217
封建专制政体 221
第二节 国家的职能 224
社会职能 224
统治职能 228
第三节 法 233
礼与刑 233
封建法典 235
近代的立法和司法 240
第六章 社会意识形态 24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 24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4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50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 253
第二节 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历史发展 257
上古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 257
中古时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 263
近代西方学说的东来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 26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重大意义 271
第三节 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 272
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272
社会政治思想的革新进取精神 274
人性论及道德学说的丰富遗产 276
第七章 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 279
第一节 历史理论的探索 279
历史的客观性和可知性 279
历史理论的探索 285
第二节 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 292
历史文献的特点 292
历史文献学的建立 295
第八章 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 301
第一节 史书体裁的综合运用 301
史书体裁综合运用的传统 301
新综合体裁的探索 304
第二节 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 310
以序说开宗明义 310
综述,历史发展的总向 316
典志,历史现象的剖视 319
传记,人物群像 322
“通”的要求 326
第三节 历史文学 329
史学和文学 329
历史文学的优良传统 333
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 342
第九章 中国与世界 349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特点 349
中国历史的继续性 349
国家统一的发展和巩固 360
第二节 中国史和世界史 366
中国史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之必要 366
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373
附录一 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 383
附录二 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394
重印后记 39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