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增订本)》内容简介: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四十岁的农民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之下,爬上龙椅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亲手建立的庞大帝国。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276年,其中有七张独特的面孔,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凭借人脉设计和高超政治手腕成功上位的朱棣,无视官场潜规则的硬骨头海瑞,在权力顶层呼风唤雨的大傻子魏忠贤,身兼政治墙头草和变态杀人狂的张献忠,在险恶政局中两面三刀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吴三桂,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反清复明并一举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海报:

作者简介:

张宏杰,一九七二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历史作家。

从人性角度切入历史、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是其写作特点。

成名代表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后因口碑而风行,被誉为新一代历史类必读经典。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全新增订版序言 莫 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001
2006年初版序言 章诒和:令我兴奋的历史人物另类传记/ 004
丁 东:读懂古人的无奈、智慧与权谋/ 006
第一章 生逢乱世:饥饿儿童朱重八 / 011
•最草率的出生
•饥饿儿童朱重八
•为什么越穷越生
•中国人的生育激情
•饥荒之国
•吸血的官员们
•中国文化的贫困基因
•朱元璋的精神基础
•农民式思维
•农民式节俭
第二章 流氓生涯:开国帝王的必经之路 / 029
•青春期的意外打击
•出家是为了吃饭
•十六岁离家远行
•三年江湖路
•从一介顺民到狡猾野兽
第三章 崭露头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路 / 039
•被两块木片决定的人生
•从和尚到亲兵
•从士兵到军官
•以退为进,独立发展
•厚黑手段与精明头脑
•实权与虚名
•借刀杀人,建立权威
第四章 割据一方:朱元璋成功的三大法宝 / 056
•异常顺利的帝王之路
•元末明初第一影帝
•惠民减负措施
•攻心为上
•收买文化名人
•出众的决断
第五章 问鼎天下:战场练就顶级男子汉 / 070
•张士诚还是陈友谅
•最后一个劲敌
•自学成才的军事家
•水沉小明王
•北伐中原
•朱元璋为什么屠杀功臣
第六章 巩固政权:打造农民乌托邦 / 084
•四十岁登基
•咱农民自己的皇帝
•农民的四大理想
•亡国的两个诱因
•变相土改,打击地主
•低薪制下的大明官员
•人类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
•权力决定一切
•解决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
•朱元璋的乌托邦探索
•集体主义“大同梦”
第七章 建立制度:明朝百姓有了“户口本”/ 108
•“毒蜘蛛”朱元璋
•最严厉的户口制度
•玄武湖的秘密
•里甲制度:“二流子”们的紧箍咒
•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不许官员下乡
•“一个字也不许改”的《明皇祖训》
•朱元璋的幸福观
第八章 管天管地:从穿衣戴帽到妇女发型/ 129
•奇书《太平礼制》
•第一道思想防线
•禁止奇装异服
•不许随地吐痰
•管理妇女发型
•为什么要管穿衣戴帽
第九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 / 139
•无所不在的皇权
•朱元璋最担心的事
•洪武朝的流动宣传员
•新戏《琵琶记》
•一封奇特的公开信
•大明帝国的教育体系
•朱校长的可怕校规
•“一刀切”必然“一风吹”
第十章 不许造反:从删《孟子》到给元朝皇帝磕头 / 155
•孟子惹恼朱元璋
•删减《孟子》,防止毒素流传
•对元朝皇帝的特殊感情
•构建“朱氏天命论”
•创造“朱氏恩德论”
•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
•刘伯温的悲惨下场
第十一章 任意摧残:对知识分子的软硬两种手段 / 167
•“胡萝卜加大棒”
•大明第一文学家
•洪武朝的敏感词
•外国文字狱
•随心所欲杀文人
第十二章 反腐风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 177
•贪六十两剥皮实草
•低薪制是根本原因
•《大诰》
•发动群众抓贪官
•“激进主义”的“幼稚病”
•史上最大的惩贪浪潮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越反越腐的反腐怪圈
第十三章 死亡名单:疯狂屠杀功臣的始末与细节 / 191
•开国六公二十八侯
•免死金牌
•厚待功臣的背后考虑
•对文官的凶残与对武将的温柔
•宰相胡惟庸“被谋反”
•撤销大都督府:军事体制重大改革
•只有亲生儿子信得过
•大屠杀计划:为太子保驾护航
•儿子长大,时机成熟
•第一功臣李善长之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
•“死亡名单”:蓝玉、冯胜、傅友德……
•蓝玉冤案
•大屠杀的文化背景
第十四章 衣锦还乡:对凤阳乡亲的特殊照顾 / 217
•一个重大消息,两个特殊人物
•父母坟前
•当年仇人刘德
•穷乡僻壤差点成为首都
•朱元璋的报恩方式
•大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南京皇宫宴请凤阳老乡
•皇子教育基地:凤阳
•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政策
•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十五章 朱元璋之死: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 / 234
•强人离世
•最后一道可怕的命令
•朱元璋的女人们
•殉葬制度的终结
•大明:退化的朝代
尾声 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 / 245
•绞尽脑汁的黄册制度
•祖制的空壳
•全县都是百岁老人
•黄册的最终命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什么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民有这么强烈的生育冲动?

旧时代的人生活离不开家族。人多势大的家族往往恃强为胜,占尽上风,人丁孤单的弱族则往往处于受凌虐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自然多多益善。生存竞争的需要使旧家族产生一种无限扩张人口的内在冲动。传统时代的中国人,是被锁定为传宗接代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篆刻为祠堂牌位上的几个汉字。传统家庭中,家长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多生养子孙,是实现和扩张这一权威的最重要方式。至于孩子生下来,能不能受到教育,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幸福,似乎不是他们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所以,尽管一生都是颠沛流离当中,朱五四还是不遗余力地像倭瓜甩蔓一样,东一个西一个地生。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发现中国这样的生育激情。在欧洲几千年历史中,堕胎和弑婴一直是常用的控制人口手段。欧洲人老了之后不依靠儿女赡养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原来人死后在阴间得靠纸钱作为经济来源,他们死后或者魂飞烟灭,或者直接升了天堂花天酒地吃喝不愁。因此从文明源头开始,欧洲人对生育就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古希腊思想家一直强调控制生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口增殖与城邦的经济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繁殖如无限制,势必导致贫穷……跟着贫穷,又导致内乱和盗贼。”他说:“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他主张,国家应该根据诸如地产多少等经济条件控制人口。在一个财富资源相对固定的城邦中,人口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各家繁殖的子嗣应有一定的限数,倘使新娠的胎儿已经超过这个限数,正当的解决方法应在胚胎尚无感觉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产(堕胎)”。

古希腊的年轻人比几千年后的中国人观念更为新潮,他们注重个人成就,不愿过早地为婚姻所困而影响其追求。希腊社会流行晚婚,一般男子结婚都在三十岁左右。古罗马帝国政府虽然大力提倡生育,但收效甚微。那时上流社会的人为了不受婚姻的束缚,逃避家庭责任,许多人选择终生独身。… (查看原文)

达达刚子
3 回复
27赞
2014-09-27 12:04:43

—— 引自第123页

白莲教和朱元璋的专业——也就是佛教——关系很深,或者说,是佛教的一个变种。它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

天下事物,只有足够“低幼”才能流行,这是永远不变的规律。要说正宗,中国佛教当然要以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真经的三藏法师创立的唯识宗为正宗。然而事实是,唯识宗因为经典太浩繁逻辑太细密,不适合普通人的智商而迅速湮灭。中国特色的净土宗却因为它超出寻常的简便易行而大行其道。

净土宗比方便面还要方便。它不需要你钻研什么佛经,也不需要你苦苦修行,它只要你会说“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可以。它的理论是,一声“阿弥陀佛”可以免除几十亿劫的罪过。只要你不停地念佛,积累的功德就越来越多,等到阿弥陀佛被你烦到不行了,就得把你救出苦海,往生净土。

所以它迅速深入民间,南宋之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底层信众完全被它垄断,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是天下万事的常态。

释迦牟尼天上有知,一定会晕倒在莲花宝座上。

白莲教是净土宗的一个变种。它的教义也同样简单,只不过它的组织比较严密。净土宗虽然也结社,但社内关系松散,众生平等。而白莲教将平等的关系变成严格的师徒关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师徒网络,成为政治动员的有力武器。当腐败蔓延、统治力衰微之际,往往是这类民间宗教兴盛发展的时期。一旦势力成熟,起义就不可避免。 (查看原文)

达达刚子
3 回复
27赞
2014-09-27 12:04:43

—— 引自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