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序
第一讲如何研究通史
第二讲如何研究政治史
第三讲如何研究社会史
第四讲如何研究经济史
第五讲如何研究学术史
第六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第七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第八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第一讲 如何研究通史
p2 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p3 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中国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察觉。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p10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p11 治史要能纵览全局,又要能深入机微。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须大见解。
p12 中国人向来讲史学,常说要有史才史识与史德。
一、史才: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
二、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历史是一全体性的,并非真个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离而存在。只是我们分来作一事一事看。如一块石的坚与白,并不能分,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与把捉法把它分了。
三、史徳:所谓徳,也只是一种心智修养,即从上面所讲之才与识来。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p13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于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p14 写历史有两种分别。一种是随时增新地写。另一种是旧史新写。
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p18 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 (查看原文)
nian年。
8赞
2013-10-19 22:31:21
—— 引自章节:全文摘录
但话虽如此,当我讲此番话时,我心上却觉得十分难过。姑就我一人的生活言,自十岁开始有知识起,这六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一回溯,全上心头,真可谓世变日亟,人事全非。中国社会在此六十年中,惊波骇浪,层翻叠起。使人置身其间,大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这社会变化委实太大了。在抗战后期,我避难后方,得遍经华南及西南地区,如湖南、广州、贵州、云南、四川各省,凡所到,觉得那里的社会尚保存着很多传统的古老风情,尚如我幼年时在江浙所见。但抗战时的江浙,早已不是那情形。尤甚的,如今天大陆上的变化,想来将更是急剧而巨大。倘我们仍想根据今日眼前所见,来追究以往,在此研究中国社会史一大题目上,这项功夫真是大大不易。昔孔子作《春秋》,曾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我们此刻,需要好问多闻,越过此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一百年,才能把我们眼前这一本无字天书,向上衔接到前代人的有字人书上去。然将仍嫌文献不足。这是一个文化脱节的时代。若我们将来返回大陆,那时的中国大陆社会,将更是面目全非,社会上根本一切都变了。苟非有大智慧、大学问,即使要做此一番连贯研究的工作,也甚是不易呀! (查看原文)
杜夏
2赞
2015-12-24 09:06:21
—— 引自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