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作者简介:

赵园,1945年生。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上编
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
第一章 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
第一节 “戾气”
第二节 生死
附 录 陈确的“节义”论
第三节 “用独”
第二章 易代之际文化现象论说
第一节 南北
第二节 世族
第三节 流品
第三章 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第一节 借诸事件的言说
第二节 “革除”后史
第四章 关于“言论”的言论
第一节 言路
第二节 清议
第三节 “一概之论”、“一先生之言”
附 录 士人经验中的明清之际的言论环境
下编
明遗民研究
第五章 遗民论
第一节 论“遗”
第二节 遗民史述说
附 录 论许衡、刘因
第六章 遗民生存方式
第一节 逃禅
第二节 衣冠
第三节 交接
第四节 生计
第五节 葬制
第七章 时间中的遗民现象
第一节 失节忧惧
第二节 故国与新朝之间
第八章 关于遗民学术
第一节 综论
第二节 经学
第三节 史学
第四节 文论
余论(之一)
余论(之二)
附录
我读傅山
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至于遗民的“苦节”,甚至在形式上都与节妇烈女如出一辙,其自虐且竞为“不情”极其相像
/
自虐而为人所激赏的自然还有节妇烈女,亦乱世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来,苦节而不死的贞妇也是一种“遗民”,其夫所“遗”,倒不为乱世、末世所特有,也证明了女性生存的特殊艰难。
/
明清之际的文献,记烈妇贞女,其死亦有至惨者,时论之嗜“奇”嗜“酷”,更甚于对男子。
/ (查看原文)

豆友269751931
4赞
2023-10-14 22:57:39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戾气”

在当时,不惟男性世界,女性世界对其内部的失节者亦严苛不贷,毫不宽假(参看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等)
/
至于女子之“当死”而不死,更人人得而唾弃之。曾批评女子未嫁守节、持论通达的归庄,也说:“吾见江南女子之奉巾栉营垒之中,及为所掠卖而流离道路者,恨其不能死。”(《归氏二烈妇传》,《归庄集》卷七第407页)此亦解释了无论“忠义”、“贼”、“寇”均于失败之际杀其妻孥。这类暴行,在“忠义”传状里,向来是被作为风节的明证的
/
明儒有关“死”的谈论,其“恶趣味”,在我看来,也在那种意义、价值辨析中。读明人文集及有关传记,令你感到异样的,正是那些“当”否之类的谈论,是他人的生死以至“可”否“当”否的可资谈论。“士论”从来是一种权力,为“士流”认可的权力。决他人的生死,在士人,是极自然的事,是他们熟悉的一套话语。只是在数百年之后,你才会惊异于“士论”之作为道德力量,其实施道德判决的自信;你才不适应于那种有关“苦节”、“死”的不厌其细的辨析、品味,反感于其间的冷静——那确是一种冷静到残忍的理性
/
以布衣、诸生、“末秩”死,被认为“难”。一时士风,颇不乏竞为其难、竞为“尤难”者
/
甚至关于妇人的节烈,也有持论通达者。上文提到过的归庄,确也说过女子未嫁从夫为“过情非礼”,死“不出于礼之正”;以为妇人“苟笃于情而得其正”即可称,“不必烈也”(《书顾贞女传后》、《书柴集勋顾孺人传后》,《归庄集》卷四第301、302页)
/
有上述思路的陈确,自不会欣赏世俗伦理实践中的其他“过”举(如世俗乐道的“割股、寝冰、十年庐墓”, “未嫁之女望门投节”等)
/
尤可贵者,是其论女子“节烈”,与其节义论(通常适用于男性)同一逻辑,而不为女性另设标准。他不满于世儒的一味猎奇而忽视“恒德”,谓“此吾夫子所以致叹于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者也”(《祭查母朱硕人文》第325页)。 《书潘烈妇碑文后》一文径指烈妇… (查看原文)

豆友269751931
4赞
2023-10-14 22:57:39

—— 引自章节:第二节 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