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体国经野之道》除了剖析政区变迁史的基本规律外,不仅对政区形态进行了分析,强调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体国经野之道》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导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政区的沿革过程,既从政区的层级、幅员和边界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又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中去透视政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一个动态趋势。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于厦门,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已出版研究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并有论文集《逸言殊语》、《周振鹤自选集》、《学腊一十九》及学术随笔集《随无涯之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岛的历史地理背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治过程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及国家教委社科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研究》的研究。曾多次赴日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自序
前言
一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行政区划的由来
(一)楔子
(二)行政区划的由来
二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一)汉代封建制的施行
(二)西晋封建的失误
附说
三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
(一)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二)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一循环
(三)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二循环
(四)从多级制向二级制简化的反循环
(五)本章小结
四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一)政区幅员的尺度
(二)“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三)“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四)“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五)本章赘言
五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一)政区边界的概念
(二)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三)犬牙相入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四)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六 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行政区划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一)内外轻重的转换
(二)政治主导原则
七 从基本一致到部分背离——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
(一)古代对自然地理区域的认识
(二)《禹贡》的地理区划
(三)秦郡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唐代十道的地理区划
……
八 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
九 赤畿望紧上中下
十 都尉、都护府和都司卫所
十一 六六三十六
十二 余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从秦到清,行政区划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互为消长的表征,也是经济开发程度的标志,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有时甚至是军事行动的结果。政区的所有变化自然都是人为的,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地理环境的制约。
行政区划不但有可变性的一面,还有稳定性的另一面。任何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由前朝承袭而来再加以改造,而不可能有凭空的创造。承袭的部分叫“沿”,改造的部分叫“革”,所以过去研究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的学问属于沿革地理的范畴。
行政区划的实质就是分民而不分土。 (查看原文)
6CO2+6H2O
2赞
2023-11-13 09:03:31
—— 引自章节:一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
汉初封建引起一场内乱的教训为后代所吸取,于是曹魏的皇帝不分丝毫权力给诸王,甚至使王国实际上成为封王的囚禁地。然而魏祚过短,又使魏晋之际的人们再次产生疑虑,认为曹魏代汉以及司马氏代魏,都是由于汉魏宗室失位,藩王无权所致。于是晋代封建比汉代更加变本加厉,结果引起一场大灾难。 (查看原文)
6CO2+6H2O
2赞
2023-11-13 09:03:31
—— 引自章节:(一) 汉代封建制的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