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讲述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们经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迟钝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作者简介:

顾颉刚 (1893-1980.12.25),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导读 王煦华1
序1
第一章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1
疑古辨伪思想的由来和形成2
第二章封禅说5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划时代意义8
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士8
第四章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12
本书的写作经过及其内容14
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16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21
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25
第八章 黄老之言29
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38
第十章 经书的编定与增加45
第十一章 博士官52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58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64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72
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79
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84
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90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97
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104
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111
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118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124
附中国辨伪史略133
前记133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134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138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140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142
(五)墨子的托古144
(六)种族融合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150
(七)孟子的托古156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162
(九)道家的托古168
(一○)战国与西汉的疑古171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181
(一二)东汉的疑古187
(一三)萌芽阶段的结论193
(一四)三国、六朝的造伪与辨伪194
(一五)唐代的辨伪197
(一六)宋代辨伪的发展203
(一七)明代的造伪与辨伪224
(一八)清代的辨伪235
(一九)崔述的《考信录》240
(二○)唐以后辨伪的发展趋势248
(二一)标点问题250
附记25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在,如有人拿了许多经书堆在我们的面前,问有什么用处,那么,我们可以干脆答道:用处不大。因为《诗经》里的诗已不能唱了;《易经》里的占卜是我们不信的,《礼经》和《礼记》中许多琐碎的礼节,看着也头痛,《春秋》中的褒贬予夺,完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尊严,决不是现代的伦理;《尚书》里记的说话,动不动叫着上帝和祖先,我们的理智也提不起这种信仰了,这种东西,实在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汉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现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钟鼎文之外,可见的只有这几部经书了。甲骨钟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几部经书则是较有系统的,把这较有系统的书本材料来联串无系统的地下实物,互相印证,于是我们可以希望写出一部比较真实的上古史(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来,使得人们知道我国古代的民族和社会究竟怎样、我们的先民辛苦缔造传给我们的是些什么,这是它的唯一的用处。 (查看原文)

寒鲲
5赞
2017-06-24 18:29:31

—— 引自第54页

至于叙述和说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两汉,他们的目标既在曲解经书来适应于当前的统治集团的利益,把古代史实勉强拉来和当时的东西相比,他们的方法又牵缠于阴阳五行的附会,处处要使得人事和自然界应弦合拍,在这样的主观愿望之下,势不能不流入于武断的玄学。所以名为整理而实际却是棼乱,使得我们要整理三代文化时逼得先去从事于两汉文化的探索,多出了几重麻烦。第二时期是两宋,他们的目标是内心的修养,用了全力去寻求古圣先王的传授心法,这当然也是一个水中捉月的主观愿望;可是他们的治学方法却因部分地接受了禅宗的“呵佛骂祖”的精神,敢于打破久踞在学术界宝座的偶像,又因有了刻版,古籍容易传布,见多自能识广·,因此辨伪考证之风大兴,在整理方面开出了一个比较能客观研究的新境界。第三时期是清代,除了它的后期之外,一般学者的目标只是希望认识古代,既不想把古代的学术思想应用在当前的政治上,也不想把它应用在内心的修养士,而只是以周还周,以汉还汉······搜罗材料,钩稽异同,其态度的谨严和在史料学上的成就都超过了汉、宋两代。只是他们太偏于客观主义,注重积聚材料而轻视理论,好像尽制砖瓦,不打建筑图样,自然也造不起房子来;结果流于烦琐细碎,使得人们怕去亲近。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17-06-24 17:53:08

—— 引自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