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书中论述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这本《战争论》使读者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了解《战争论》的精髓和克劳塞维茨思想的重点,对于喜欢军事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历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 witz)在1780年6月出

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十二岁时在

波茨坦的一个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

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

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

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

1803年春,他在该校毕业后,被香霍斯特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

的副官。在这一段时期,他经常参加香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

动,听康德主义者基瑟韦特的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

学等著作,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他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

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在普伦次劳被法军俘虏。1807

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1808年到科尼斯堡(仍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积极参加香霍斯特

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波燕

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来进总参谋部,在香霍斯特属下工作。

1810年升为少校。

1810年秋,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同时为王太子(即以后的威

廉四世)讲授军事课,前后共两年。1810年年底,与布吕尔伯爵的

女儿玛丽结婚。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

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先在俄军

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

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

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

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1813年3月随维特根施

坦军团回到柏林。9月格尔德战斗获胜后升为上校。1814年回到普

鲁士军队。1815年任布留赫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过林尼会战

等。

1815年秋在科布伦次任莱茵军团参谋长(格乃泽瑙为司令),利

用空闲时间总结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工作。

1818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升为将军。在任校长的十二

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过一百三十多个

战例,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

经验。1830年春调到炮兵部门工作。当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

他将手稿三千多页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准备以

后修改,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

1830年8月去布勒斯劳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

任格乃泽瑙军团的参谋长。1831年11月16日患霍乱逝世。死后,他

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

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初版序说明作者自序第一卷第一篇导读第一篇 论战争的性质第一章 什么是战争第二章 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第三章 军事天才第四章 论战争中的危险第五章 战争中的劳累第六章 战争中的情报第七章 战争中的阻力第八章 第一卷结束语第二篇导读第二篇 论战争理论第一章 军事艺术的区分第二章 关于战争理论第三章 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第四章 方法主义第五章 批判第六章 关于史例第三篇导读第三篇 战略概论第一章 战略第二章 战略要素第三章 精神要素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第五章 军队的武德第六章 胆量第七章 坚忍第八章 数量上的优势第九章 出敌不意第十章 诡诈第十一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第十二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第十五章 几何要素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第十七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战争的力学定律)第四篇导读第四篇 战斗第一章 概要第二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第三章 战斗概论第四章 战斗概论(续)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第七章 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第八章 战斗是否须经双方同意第九章 主力会战(主力会战的决战)第十章 主力会战(续)(胜利的影响)第十一章 主力会战(续)(会战的运用)第十二章 利用胜利的战略手段第十三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第十四章 夜间战斗第二卷第五篇导读第五篇 军队第一章 概要第二章 兵团、战区和战局第三章 兵力对比第四章 各兵种的比例第五章 军队的战斗队形第六章 军队的一般配置第七章 前卫和前哨第八章 先遣部队的行动方法第九章 野营第十章 行军第十一章 行军(续)第十二章 行军(续)第十三章 合营第十四章 给养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第十六章 交通线第十七章 地区和地貌第十八章 制高第六篇导读第六篇 防御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第二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术领域的相互关系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领域的相互关系(续)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第五章 战略防御的特点第六章 防御的手段第七章 进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第九章 防御会战第十章 要塞第十一章 要塞(续)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第十三章 坚固的阵地和营垒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续)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续)第二十章 沼泽地防御和泛滥地防御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御第二十二章 单线式防御第二十三章 国土的锁钥第二十四章 侧翼活动第二十五章 向本国腹地退却第二十六章 群众武装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第二十八章 战区防御(续)第二十九章 战区防御(续)(逐次抵抗)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续)(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第三卷第三卷出版说明第七篇 导读第七篇 进攻(草稿)第一章 与防御相关联的进攻第二章 战略进攻的特点第三章 战略进攻的目标第四章 进攻力量的削弱第五章 进攻的顶点第六章 消灭敌人军队第七章 进攻性会战第八章 渡河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第十章 对设防营垒的进攻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第十二章 对缺乏纵深的防线的进攻第十三章 灵活机动第十四章 对沼泽地、泛滥地和林地的进攻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第十六章 不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第十九章 对在宿营地中的敌人军队的进攻第二十章 牵制性进攻第二十一章 入侵附录 关于胜利的顶点第八篇 导读第八篇 战争计划(草稿)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与目的第四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确定(打垮敌人)第五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确定(续)(有限目标)第六章 政治与战争目标第七章 有限目标的进攻战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第九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附录 克劳塞维茨在1810年、1811年和1812年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军事课的内容提要一、呈高迪将军阁下批阅的授课提纲二、最重要的作战原則(给王太子殿下的补充材料)三、关于军队内部的机构分类(可作为第五篇第五章的说明)四、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的提纲五、战术或战斗学讲授的主题思想人名索引历次战役及和约涉及到的地名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绝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这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
问题必须这样来看。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视它的性质,这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错误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07-04 00:35:55

—— 引自第24页

虽然出敌不意是到处应争取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确实是不会毫无效果的,但是,非常成功的出敢不意也确实是不多的,这是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如果认为在战争中用这种手段一定能得到很多收获,那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想象中,出敌不意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但在实行中,出敌不意却多半因为整个机器的阻力而难以实现。 (查看原文)

isNull
3赞
2012-11-04 19:17:19

—— 引自章节:出敌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