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之围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亚历山大·沃森,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教授,现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任教授。

2005年,沃森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剑桥大学、华沙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沃森的第一本著作《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Enduring the Great War)于2008年出版,该书获得了弗伦克尔奖。

致 谢
引 言
第1 章 开战决定
第2 章 动员民众
第3 章 源于错觉的战争
第4 章 防御战
第5 章 四面合围
第6 章 永久的安全
第7 章 前线的危机
第8 章 匮 乏
第9 章 再次动员
第10 章 U 型潜艇
第11 章 危险的观念
第12 章 面包和平
第13 章 崩 溃
尾 声
注 释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这一时期,德国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变得越发悲观焦虑。
由于俄国重整军备,再加上法国以三年兵役制取代了两年兵役制,同盟国
和协约国之间的军力差距加大了。1912年,德国军方估计,敌国的常备
军已经超过了德奥两国82。7万人。到1914年,差距估计将扩大到100万
人以上。4协约国的铁路建设也在迅速推进,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德国人赖以对抗敌国军事优势的法宝,就是德国陆军动员的速度优势。在1911至1912年的冬天,德国情报机关认为,在过去的5年中,由法国贷款支持而新建的俄国铁路,使得俄国陆军集结到沙皇帝国西部边境的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1913年,法国又为俄国提供了一笔铁路贷款,这引起了德国总参谋部的恐慌。德国总参谋部估算,这会加速俄国人的 (查看原文)

rainbless2004
2赞
2022-12-24 15:29:31

—— 引自章节:第1 章 开战决定

驱使德奥两国在1914年夏天走向战争的,既不是侵略意图,也不是猖獗的军国主义,而是恐惧感。两国统治者都认为他们的国家正面临着关乎存亡的迫切威胁。防卫动机支撑着好战举动。在这场危机中心的,是欧洲最为衰弱、武器装备最差的大国一奥匈帝国。该国领导层受到了贝希托尔德和外交部中年轻的鹰派人物的明显影响,害怕内部的颠覆,并深信邻国对自己抱有敌意。他们在国际社会中受到疏远,被一种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压得喘不过气来,深信只有战争才是出路,因此他们是极度危险的。内阁大臣首席顾问亚历山大·霍约什身处决策的中心,他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态度,7月中旬,他无意中向一个熟人透露,“开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随后又说道:“如果这最后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对我们而言也没有什么不同。”151在德国,在1914年7月主导德国政策的霍尔维格首相,也已经不再对多边政策抱有幻想,并开始认真考虑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但他确实非常希望避免引发世界性的大战。他极为严重地错估了自己面对的风险。尽管法国和俄国已经发出了警告,但霍尔维格还是低估了这两个国家开战的意愿。但是,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将德国的命运毫无保留地交到了维也纳那群绝望、孤注一掷的决策者手中。7月底,正是这一点,而不是军方,在催促着动员,而这让事态变得无可挽回。 (查看原文)

rainbless2004
2赞
2022-12-24 16:43:19

—— 引自章节:第1 章 开战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