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洪业钟情于杜甫其人其诗,故于杜甫的相关研究用力颇深。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迄今为止仍被公认是英语世界中关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此书可与已故北大教授陈贻焮完成于1988年的三卷本《杜甫评传》并称东、西方杜甫研究的杰构。

作者简介:

洪业(1893-1980),号煨莲(William)。福建侯官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先后就读于卫斯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协和神学院,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神学学士等学位。1923年回国,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任大学文理科科长,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导师等。创办《燕京学报》,并以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主任总纂哈佛—燕京学社《引得》64种。1946年春赴美讲学,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1980年在美国去世。其学术名篇有《考利玛窦之世界地图》、《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蒙古秘史〉源流考》、《破斧》等。所撰《礼记引得序》于1937年获法国巴黎茹理安(一作儒莲)奖金。主要著述见《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

自叙
引论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第一章 “记一不识十”(712-735)
第二章 “快意八九年”(736-745)
第三章 “骑驴三四载”(745-749)
第四章 “陵厉不飞翻”(749-752)
第五章 “故山归兴尽”(752-755)
第六章 “东胡反未已”(756-757)
第七章 “万国兵前草木风”(757-758)
第八章 “一岁四行役”(759)
第九章 “此生那老蜀?”(760-762)
第十章 “何地置老夫?”(762-766)
第十一章 “夔子之国杜陵翁”(766-768)
第十二章 “孤舟增郁郁”(768-770)
结语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附录一】注疏卷自叙
【附录二】洪业《杜诗引得序》
【附录三】洪业《我怎样写杜甫》
【附录四】洪业《再说杜甫》
洪业及其《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代译后记)
补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当所有道德和文学的标准被抛进质疑和混淆之中,杜甫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他的魅力和他所收到的尊崇却依然如故,未曾经受挑战。一方面,那些主张绝对权力以维持现状的人士以杜甫为号召,因为他始终不渝的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毫不犹豫地反对叛乱。另一方面,那些支持流血革命的极端左翼人士也援引杜甫为例证,因为他描绘出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的最为愤慨的谴责。一方面,研习文学的老派学生崇拜杜甫繁复典雅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渊博学识,那些词汇、典故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学典籍,恰如其分地被用于他所要描写的主题和情境。她们如痴如醉于杜甫既能严格遵循不同诗歌体裁的格律,又能灵活变通地加以拗救处理。而另一方面,提倡打破旧习的学生,又为杜甫从形式和语言上大胆地涉及新内容而感到欢欣鼓舞。
在举子们被锁入贡院进行考试之前,他们在长安如何打发时间呢?我们也许会希望他们能忙着温习书本。事实上,很少有人会这么勤奋。一般来说,当时的风气是举子们会忙着作自我宣传。若干世纪之后,对考卷进行糊名的措施才开始实行。因为考官能够直接在卷面上看到举子姓名,因此很自然,如果他们碰巧认识举子本人,或者认识举子的权贵亲属、引荐者,或者了解此人的文学声名,他们的判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样的风气助长了举子们蹄声自己声名的行为。在长安,春天成为一个寻欢作乐的季节,无数的宴会在举行。 (查看原文)

无比芜杂的心绪
8赞
2013-08-02 15:35:46

—— 引自第160页

终其一生,杜甫始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愿望中徘徊:退隐山林间,或是置身庙堂上。贫穷和家庭责任感始终是妨碍第一个愿望的主要因素。不良的健康状况和忠诚直谏的责任感则是第二个愿望的阻碍因素。 (查看原文)

无比芜杂的心绪
8赞
2013-08-02 15:35:46

—— 引自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