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先生撰写的《吴宓与陈寅恪》,依据父亲的日记、书信、遗稿,参考大量档案文献,忠实记述了吴宓与陈寅恪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这一对旷世知交,哈佛同窗缔交,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山水远隔,粤蜀相望,鱼雁寄情。书中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这是一部研究性、实录性的学人传记,富有很强的历史现场感。一是含有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和实物图片;二是吴陈二人交往的主线之外,也留下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的鲜活身影,对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正如作者所言,此次增订,实为改写。从篇幅上看,新版从原有的五章扩充到九章。全书字数从12万增加到30万。如果说,初版本展现的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犹如一棵主干挺拔的参天大树,人们看到的是大树的伟岸身姿和奕奕风神,那么,在增补本中,扩展的细节描述,贯穿全书,读者更真切地看到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听到飒飒风声过处,大树发出的独白,沉郁而空远。
作者简介:
吴学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第一章 在哈佛……………………………………… 1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37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163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207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255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311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359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417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 447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宓不愿入党,且不愿作民主党派人员,可举以下之理由:(一)宓不承认党章、党纲,不知‘八条’之内容,且主张‘心物同在’……(二)宓不愿也不能参加任何政治工作;(三)宓仍残存地主(封建)与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作风;(四)宓抱有敌对之思想——宓望毛主席卫护汉字与文言。今文字改革行,宓极愤恨,几欲造反或自杀;(五)宓极轻视个人利益——若党许不入党、不入民盟,我生活虽减少待遇,亦不怨;惟蒙强迫我入党入盟,我决投入嘉陵江而死;(六)我能但极不愿服从并遵守党之纪律。总之,他人求入党,宓求不入党、不入盟;许我生则生,不许我生则乐死。” (查看原文)
白衣
2 回复
7赞
2014-12-11 15:19:11
—— 引自第356页
页下注释一:唐长孺,名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史专家。一九一九曾与父亲及寅恪伯父在美国哈佛同学。 (查看原文)
ren
1赞
2014-02-05 22:10:53
—— 引自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