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在维也纳出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奥地利萨尔茨堡,1934年迁居英国,1940年获得英国国籍,随后在巴黎、纽约、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回演讲。1941年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后移居巴西度假胜地彼得罗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该地和妻子一同自尽。
茨威格早年作为一个翻译家和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翻译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伦等人的诗作,1901年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银弦集》。他创作的小说和撰写的人物传记以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脍炙人口,在读者中保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他身后出版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世人了解欧洲文化的经典名著。
第一章使命感和人生的意义
第二章时代的脉搏
第三章语焉不详的早年生活
第四章伊拉斯谟写照
第五章峥嵘岁月
第六章人文主义的伟大与局限
第七章强大的对手
第八章为思想独立而斗争
第九章大论战
第十章尾声
第十一章伊拉斯谟的精神遗产
伊拉斯谟年谱
本书重要注释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他酷爱书籍,因为书籍轻声细语,不会咄咄逼人,而芸芸众生又未必看得懂。在一个通常毫无权利可言的时代,读书是有教养者的唯一特权。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赞
2022-01-08 20:57:2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语焉不详的早年生活
不过,他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清楚,狂热是人的本性中无可救药的幽灵,狂热将会扰乱伊拉斯谟自己相当温情的精神世界和他自己的生活。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的意义就是通过讴歌人性调和各种对立。
这些早期的理想主义者们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和几乎是宗教般的信念,即: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学习和读书习惯就能使人变得高尚…我们眼前的生活只不过是为更完美人生历程作的准备罢了…
这样一些追求世人最终将会互相理解的人——他们既是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深知人的本性的智者——他们必然明白:他们的事业一直会受到永远是非理性的狂热思想的威胁。在各个时代,汇聚在人的不能最深处的狂热思想的洪流将会气势汹汹的一再淹没和冲垮理性世界的各种堤坝——几乎每一代新人都要经历这样一番挫折,而每一代新人在道义上的义务就是要内心毫不困惑的经受住这种挫折。他个人命运的悲情恰恰在于:他——这位众人之中最不狂热的人和最反对狂热的人被卷入到历史上群众性宗教狂热最野蛮的一次发泄之中,而恰恰又是在超越国界的理念第一次以胜利的光辉普照欧洲的时刻。
而那些我们称之为局域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根本不会被当时活着的民众意识到。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6-12-18 22:02:31
—— 引自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