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全书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
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作者简介:
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1938年到上海师从竺素娥学戏。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剧团。1948年开始与徐玉兰的长期合作。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4年随团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后为上海越剧院二团主要演员。1980年代中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王文娟是“王派”唱腔创始人,其演唱风格清丽柔美、韵味醇厚,于平和中见华彩。曾出色地创造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追鱼》中鲤鱼精、《孟丽君》中孟丽君、《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等众多舞台形象,有“性格演员”之称。
自序
第一章 乳燕离却旧时窠
童年岁月(1926-1938)
第二章 人海浮沉天涯行
从艺学戏(1938-1942)
第三章 好风来时篷才张
初露头角(1942-1947)
第四章 眼前仿佛换人间
解放前后(1947-1952)
第五章 并蒂花开在沙场
从军入朝(1952-1954)
第六章 愿为春蚕自作茧
潜心创作(1954-1958)
第七章 天上掉下林妹妹
梦圆红楼(1958-1962)
第八章 七条琴弦谁知音
我与道临(1962-1966)
第九章 风刀霜剑严相逼
十年浩劫(1966-1976)
第十章 雪里梅花早知春
重上舞台(1976-1985)
第十一章 鬓毛渐衰心犹赤
改革探索(1985-退休)
跋 我眼中的这个林黛玉(王小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人生如旅,终究还是难免一场送别,恋爱时那一次次“十八相送”,每次都是他最后送我回到“枕流”,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最终,是我送别了道临。这一路上,我见识了许多风景,但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永远还是那一个能够并肩同行,能够分享悲喜的人。 (查看原文)
None
2024-02-10 22:20:39
—— 引自章节:第八章 七条琴弦谁知音
我认为,唱腔设计与单纯的音乐创作不同,应该以准确传递人物感情为最高目的。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最直指人心的唱腔往往来自简洁朴实的处理。这样的旋律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反复斟酌之后找到的表达感情最有效最准确的方式,往往也正是这样的唱段,能够长期流传下来。现在有些新戏的唱腔,观众常常觉得听起来很好听,但是不入心,不动人,听完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排新戏,请我给唱腔提意见,我常常建议她们删掉很多设计好的小腔,我对学生说:“句句都是腔(装饰性的小腔),反而没有腔了。”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好比女孩子化妆打扮,如果从头到脚每个地方都浓妆艳抹,穿金挂银,走出来一定不会好看的。复杂的旋律、华美的小腔加以适当运用,可以增强音乐的丰富性,但如果一味堆砌,反而会喧宾夺主,影响人物感情的流畅表达。
其次,唱段应注重整体性和自然衔接。我们在创作唱腔时,要把唱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做到有头有尾,详略得当,疏密有致,而不是仅仅考虑某句是否好听,某一个小腔是否会博得掌声。有些新戏的唱腔,把流派的特征音调一句句挑出来,然后进行“组装”,结果唱段往往支离破碎,难以达到气韵流畅、一气呵成的效果。这就好比写文章,一定要先从全篇框架入手,设计好起承转合的层次,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名人名言”组合在一起。我个人在唱腔上比较重视曲调衔接的自然流畅,追求一种内敛委婉,静中见动,变而不紊的效果。 (查看原文)
None
2024-02-11 10:29:53
—— 引自章节:第十章 雪里梅花早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