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传记,却有比通常意义上的传记更多的内容。作者将作为人和艺术家的马勒置入所处的时代和所生活的社会中,对马勒的出身、家庭、教育、事业,他的精神生活和心路历程进行考察,介绍了也评述了他的生平、作品及创作道路,从而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马勒。更重要的是,作者突出地指出,作为音乐家的马勒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他远远地走在了他的许多同时代音乐家的前面。马勒的无穷追索、寻觅和探究,他的怀疑和焦虑――这一切使他成了一位未来的同时代人。

作者简介:

译者序
1910年的回顾
童年
一扇门被打了开来
德意志教育
孩子的夭折
梦的实现
神童
作为策略家的梦幻者
维也纳的大学生
希望之城
“无师自通的指挥”
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关系
瓦格纳崇拜中的奥地利式的保留
爱欲
童话:《怨歌》
乐队指挥
莱依巴哈:高水准的省城
奥尔米茨的饥饿
美国和欧洲
遗赠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很容易理解古斯塔夫马勒晚年对这种混乱所做的富有个性的表述:他说,他是三重意义上的无国之人,在奥地利人中他是波希米亚人,在德意志人中他是奥地利人,在地球上所有民族中他是犹太人。 (查看原文)

奇譚クラブ
1 回复
2012-03-01 05:53:54

—— 引自第20页

从经常援引的这封信中的这句话-这是马勒在奥尔米次工作一个月后写的-使我们认识到对马勒的艺术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新的动机:”我为我的大师们去遭受磨难的感情”。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指挥家马勒对他的一种艺术哲学的首次表态,他把站在指挥台上的自己看作作曲家的代理人,他是用指挥棒去完成作曲家的作品。这种观点形成了指挥家马勒从事的全部活动的基础:为了再现作曲家的原本意图,它是如何被放置进总谱中的,也为了-这听起来像是矛盾的-去介入大师的总谱,成熟的指挥家都是采取这种做法的。 (查看原文)

奇譚クラブ
2012-03-02 06:00:51

—— 引自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