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苏轼评传》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作者简介: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出版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宋代文学通论》(合著)、《苏轼研究》、《苏轼选集》等著作。
朱刚,男,汉族,浙江绍兴人。1969年6月6日生,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为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副秘书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新宋学》执编。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导言 产生巨人的时代
第一章 “吾生如寄耳”:家世与生平
第二章 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
第三章 通古今之变:苏轼的史学
第四章 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
第五章 文艺成就与美学思想
第六章 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
附录一 苏轼年表
附录二 人名索引
附录三 文献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P595 这样一首诗,曾经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P442写景咏物诗。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使他几乎把居留过的每个地方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处处皆是吾乡的感觉,使他在迁转、流离的生涯中还能不断体会生命寓居的快乐人世的快乐,而不愿乘风归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P427苏轼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之大在于,他不曾遁入佛老的出世之路,而寻求到了另一种入世的价值。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却以庙堂为价值指归,佛老思想在理论上是肥遁于庙堂之外的,却又走向出世。苏轼受佛老思想滋养而得以超越庙堂,但不由此从其出世,却仍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他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足以栖居的大地。“大地”的意义就是:一种入世的、却不指向庙堂的价值所寄。具体来说,它包含了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行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参禅悟道以及对政治民瘼的依然关怀等)的价值;总体上说,则它承载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存境况,就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如寄”的生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个不卑屈于庙堂,又不离弃人世,安然若素,充满诗意地寓居于大地上的苏轼,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P428 传统思想的三教互补体系包含着一个“出庙堂即出世”的逻辑错误,但苏轼所寻求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对于后世文化人的生存模式的… (查看原文)
milkmug
2赞
2018-01-03 09:35:53
—— 引自章节:全书随摘
“实无负吏民”的苏轼,确实是在来自民间的各种帮助下,顶着来自官方的迫害,于十月二日安全到达惠州的。“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④,这个远滴蛮荒的“罪人”竟得到了惠州人民的欢迎。如果说,他在第一次贬谪时,对于神宗皇帝的赏识还抱着线希望的话,那么,这一次,所有支持着他的生存的力量,都是来自普天之下敬仰其人格、喜爱其オ华的一般士民。相应地,他的生存的意义也大有改变,此前基本是为了对皇帝负责,从现在起,他是为了这些人而生活了,这些人是一如既往地尊敬他的故吏、门生不避嫌疑、不远万里赶来求教、相伴的文人学士;给他以真正的人间温暖的邻里百姓;当然还有某些正直善良的地方官,以及不少方外之交一一与翻险不认人的昔日同僚相比,这些和尚、道士给了他真正的友谊。岭海时期的东坡居士,无论就其身份与生活状况,或就其精神依托、思想倾向与情感认同来说,都已从庙堂走向民间。他舍弃了端笏立朝的大臣形象,而在一般士民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苏东坡真正实践了他关于“水”的一种比喻:“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他已是如此地亲近着大地,在十月孟 (查看原文)
,
2020-07-13 16:21:45
—— 引自章节:七、四任知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