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作者简介:

陈贻焮(1924-2000),字一新,湖南省新宁县人。194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先修班,次年入中文系,1953年夏毕业,留系任教,并随林庚先生进修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诗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维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积毕生之力创作《杜甫评传》上、中、下三卷,于1982年和1988年出版,为20世纪杜甫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之作;著有《唐诗论丛》《论诗杂著》,选编《王维诗选》《孟浩然诗选》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等,参编《中国小说史》《中国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古典诗词创作有很高造诣,作品结集为《梅棣盦诗词集》。

上卷
林庚序
傅璇琮序
作者自识
第一章 “未坠素业”的家世
第二章 童年琐事
第三章 壮游
第四章 续壮游
第五章 “应诏”前后
第六章 旅食京华
……
中卷
……
下卷
……
葛跋
作者赘语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陶渊明和杜甫,情况有异,成就各别。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只是想说明这样一点意思:封建时代那些出身于没落世家的“飘零子弟”,由于家庭教育、家族观念等原因,为了“重振家声”,为了自己的出路,往往会转向他们著名的祖先乞求精神上的支持力量,若明若暗地形成自己的大理想、大抱负;这些理想和抱负,即使在当时多少含有一些进步因素,但大多是抽象的、朦胧不清的,而且最终也离不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世俗考虑;不过这些大理想、大抱负也有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注意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作用,随着他们的日益深人现实,经历了种种磨炼,对那些有识之士来说,有可能在他们理想幻灭、抱负落空之后,得到并非他们梦寐以求的别种成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杜甫和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的得失就是明证。 (查看原文)

zhujjcn
4赞
2022-04-30 08:59:29

—— 引自章节:一、远祖的功业

杜甫繼承家學,為應試練就了高超的詩賦寫作能力,而終莫能售,失望之餘,只有將“奉儒守官”、維持“未墮素業”的希望寄託于他所偏愛的二兒子宗武了。他給宗武的教訓中最重要的有這麼三句話:“應須飽經術”(《又示宗武》)、“詩是吾家事”、“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第一句除指一般意義的“奉儒”,讀者可別忘了考進士是要填帖經的啊!第二句主要為杜審言的詩文成就自豪,也有自負意,希望小子能繼承他家這一傳統專業。第三句,是說要想寫好詩賦,唯一訣竅是精通《文選》。這是他的經驗之談,也是時人風尚。這三句話,如果僅僅理解為只不過在勉勵兒子熟讀經書,搞好創作,做個通儒和詩人,恐怕不完全符合像杜甫這樣的父親的心意。這是在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要按照乃祖乃父的路數,從小為應試練好過硬的本領。 (查看原文)

陳若望
2赞
2016-03-13 17:13:39

—— 引自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