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张晖遽然离世后,各方师友自发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读书、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以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素不相识的读书界、学术界的人士和网友也自发发表文章、评论,组织纪念活动,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关注和不小的震动。《学者张晖别传》由张晖的夫人张霖选编而成,正书名“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取自张晖自己的话,代表张晖的理想精神和时代价值。全书第一辑是自传部分,主要由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和日记组成。二、三辑是师友追忆,对张晖理想精神的评述和对时代人文精神和环境的反思,文章多发自真情,能够体现张晖学术或生活或为人的各个侧面,组合起来,一个血肉丰满的、满怀学术理想的青年学者跃然纸上。单从文章而论,亦有不少佳作,可读性强,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张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张晖之妻。自入读南京大学本科起即与张晖相识,两人相知相恋相伴十八载。

目 录
君子永逝,我怀如何(代序)/ 张 霖  1
张晖小传/ 张 霖  1
读书种子前世缘: 张晖自述
我的启蒙/ 张 晖  2
金陵求学日记(1999—2002)/ 张 晖  9
拜谒施蛰存先生/ 张 晖 69
我与《龙榆生先生年谱》/ 张 晖 71
附:
走进龙家十五年/龙雅宜 74
青年学者张晖百日祭/王 锴 80
《龙榆生先生年谱》出版及其他/王后法 86
无言永夜思公子: 师友追忆
石城初识
平生风义兼师友/ 维 舟 94
晖弟已矣,虽万人何赎/ 张伯伟 122
斯人虽去,声光永存/ 张宏生 145
悼念与学术生死相依的张晖君/ 周欣展 152
愿言怀人:师兄张晖的为人与为学/ 卞东波 157
学友张晖/ 徐雁平 174
生如朝晖/ 潘志强 180
我们的老Q / 倪小龙 183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马 燕 188
有声有光的老灰/ 小 旁 200
海上游学
苍凉淑世忆张晖/ 陈建华 204
清水湾岁月/ 麦 克 210
张晖在新加坡的执教生活/ 潘秋平 221
我和张晖的一次神聊/ 倪文尖 231
回忆中研院时期的张晖/ 严志雄 236
钞书悼张晖,三月京城雪/ 刘威志 244
雁度长安
笑言犹在耳,魂魄遂难招/ 诸葛忆兵 252
有声有光的流星/ 蒋 寅 256
谁为神州惜此才/ 杨 早 261
我的朋友张晖/ 李 芳 272
追记张晖先生学行二三事/ 陆 胤 282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陈毓飞 292
书生一死惊天下: 生命叩问
怀人/ 陈国球 301
白雪阳春送君归/ 王达敏 305
学问的境界/ 刘海滨 318
做好学问、真学问还可能吗/ 张春田 325
学问的人生/ 胡文辉 332
张晖之忧/ 张 霖 342
挽诗选录 359
附录
桑梓情深 381
离土未离乡/ 维 舟 381
表兄张晖与“崇明文献丛刊”的诞生/ 郭 焰 387
回忆与张晖的两次见面/ 秦志超 392
张晖著作简目 398
各地纪念活动一览 400
报刊报道目录 402
编后记 40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记得有一次课上,我带着情绪讲了“写学术论文不就是个技术活么”这样的话。老师立刻说:“这恰恰是我向来最反对的态度。”他说得很严肃,当时课堂的气氛就有点尴尬,我也被吓着了。下次课开始前,他专门又讲到如何做研究的问题:“写学术论文当然需要处理资料收集爬梳这样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更为根本的,是要体会文字背后那个人的苦心、情怀,这样研究才能做得好。如果对现在看到的各种滥等充数的文章不满意,我们就不要写那样的文章,写好的,是不是呢?“ 他说完看了我一眼,我点点头。他放心的样子,开始上新课。这就是张晖老师:平时对学生很宽容,但是发现学生有了偏差,会立即指出来,非常有原则;他还要考虑照顾学生的情绪,以免伤了学生的心。所幸,他应该已经知道,他的番良苦用心,学生体会到了。 (查看原文)


2018-12-07 22:11:32

—— 引自第294页

今日接钱鸿瑛先生函,谓:“大作浏览了一下,感到写得十分周全,重点似还不够突出。我以为龙榆生先生在理论上的贡献更大些。好多年以前冒效鲁先生请我去他寓所做客,和我畅谈过去学术思想情况。主要是他与龙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关系。听口气和龙先生十分友好,而钱先生则对他们十分恭敬。可惜冒先生和我相交不久就意外过世了(听夫人言,和医师不周有关)。否则,肯定能提供许多有关龙先生的资料。”又云:“我对吴文英的看法和前辈和今人都有很多不同,故颇踌躇。”女史不求名利,单纯做学问,每令我起敬。惜多愁善感,体质极差。夜读金克木《文化卮言》,首篇即谈有七篇短文可为中国文化思想要目。依次为李斯《谏逐客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李世民《圣教序》、朱熹《四书集注》、孟子注末段、曾国藩《求缺斋记》,及《文选》序、徐乐《上皇帝书》(见《汉书》)。闲时可取来一一对照阅读。[……] (查看原文)

Pimlico
2020-08-17 07:37:21

—— 引自章节:金陵求学日记(1999—2002)/ 张 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