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线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他被诸多同行评价为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以一系列奠基性的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此外,在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他亦执导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这本独具一格的自传中,彼得布鲁克回避了“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等回忆录体裁的常见情节,而聚 焦于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经历的人和事如何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呈现出这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奇妙的一生。

作者简介: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1925— ) 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现在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布鲁克执导了大量戏剧、歌剧、电影和电视剧。通过他奠基性的戏剧作品《李尔王》《马拉/萨德》《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等,彻底颠覆了演员和导演思考戏剧的方式。他的重要著作有《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流动的视点》(The Shifting Point)和《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等。

译者简介:

张翔 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理论专业。曾任《艺术世界》主编。

原文摘录:

童年时代,一切都追随表象,没有将世界复杂化的形而上思考,所以轻松欢快。人们在孩提时代从来不会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他们也总是在真实的边界上来回徘徊。长大后,人们不是学会质疑想象,就是开始厌恶日常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慰藉。我发现想象也有正反两面——通向一个变化莫测暗藏危险的世界,在那里,真相与幻觉难以辨别,而且两者都会投下阴影。我必须明白,我们所谓的生活,就是尝试去读解这些阴影,它们在每一个转角都会被我们轻易认定的所谓真实所推翻。 (查看原文)

LaFrontera
2014-01-22 21:58:30

—— 引自第5页

《摩诃婆罗多》之后,我强烈渴望舍弃那些古老神话、历史人物、古代服装和幻想世界,尤其渴望卸去多年来堆积日深的文化块垒。很显然,现在即包容了过去。一个伟大的神话自有其非凡精准的表达方式,象征化的语言中深藏着人类生存的真理。而同时,一个真理,如果不能直接从今天的日常行为中重新发现和体验,那它也只能停留于玄妙和虚幻了。 (查看原文)

黑桃生
1赞
2018-08-13 21:46:41

—— 引自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