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精于制造悬念,更擅长把控人心,这都与他的童年“创伤”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和影片里,他不愿臣服于理性,恐惧呈现于多个方位:害怕犯错,害怕被戏弄,害怕自己太过聪明,也害怕自己不够聪明。他的终极恐惧恰恰是,害怕自己投身电影是一个错误。

这是一部简明易读,内容详实的传记。作者迈克尔·伍德赋予其标志性的机智和博雅的笔触,讲述了容易受惊的希区柯克如何成为一个大师,又如何将自己的恐惧晒出人类恐惧的底片。

作者简介:

迈克尔•伍德著有多部作品,包括《魔法师的疑问:纳博科夫与小说的冒险》,《沉默的孩子们:论当代小说》,研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电影中的美国》。他还是《纽约书评》长期撰稿人,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荣誉教授。

1 起步
2 大战之间
3 大洋彼岸
4 人民公敌
5 变幻的光影
6 紧绷的情绪
7 到头的好运
致谢
参考书目
影片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随着《迷魂记》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舆论对它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希区柯克已经跻身“伟大导演”的行列,而影片的某些特质也与当下的时代氛围产生了呼应;这种特质没能触动一九五八年的观众,或者说,它并不属于那个时代。很快,影片不仅被视作一部出色的作品,还被冠上了“伟大”之名。
……
在这部影片里,演员的人选相较于过往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男主角由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而希区柯克对待金·诺瓦克的态度也不像他过去与格蕾丝·凯利或蒂比·海德莉共事时那样——用迷恋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塑造的金发女郎。事实上,他对她非常不满意。和其他影片的情况一样,斯图尔特把真实的自己带进了希区柯克的影像世界,我们能够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他在其他影片里塑造的人物痕迹。然而,早在拍摄《夺魂索》时,希区柯克就在斯图尔特身上发现了阴暗的一面。普通观众不会想到斯图尔特还有那样的一面,好像对他来说,维持那副不慌不忙、若有所思的做派并非易事,反而是一种内心的煎熬。在重拍版本的《擒凶记》和《后窗》里,斯图尔特同样轻松地以一副坦然自若的表象掩盖了他的角色正在经受的焦虑情绪,虽然不如《夺魂索》里的表演给人的印象那样强烈。 (查看原文)

海蛇
1赞
2020-03-19 22:30:47

—— 引自章节:6 紧绷的情绪

在希区柯克的影像世界里,对某个角色的心理解读往往指向表面而非深层的理解,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他的镜头才如此撼动人心:内心的想法与行动密切相关,一切都被摆在台面上,无关乎解读,而是即刻的应急反应。如果真相是为了我们而犯下的罪恶,如果它并不是要与我们为敌,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希区柯克想要我们做的不是小心提防自己的愿望,也无需考虑那些无意中泄露的内心隐秘的欲望;他想要我们关注的是某些特定的时刻,我们的愤怒和挫败被偶然的机会化作难以挽回的行动,而我们从未主动促成这样的结果。好像我们找到了一个代理,个布鲁诺这样不请自来的朋友,按照他的想法替我们完成了心中所想。他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吗?不知道,可他并不在意, 偶然的机会不可能在意。希区柯克的意思是,并非任何人都能做任何事,而是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一种难以确定的、却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偶发的可能性。 (查看原文)

Out Man
2021-12-02 23:05:26

—— 引自章节:5 变幻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