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作家):《蘇傳》完全不同於文學家馳騁其文采所寫的東坡傳記,更不像學者餖飣獺祭堆砌資料出來的傳記──這樣的情感表現,卻又扎扎實實建立在一冰先生堅實的考證功力與文字駕馭能力。
全新增修校訂,特別收錄──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作家)專文〈尋找李一冰〉,追索謎樣作者,出版緣由、增修後記,以及李雍〈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附錄〈蘇軾及宋朝大事年表〉
集多重名家於一身的北宋風雲人物:文學家、評論家、政治家、繪畫家、書法家的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史上屬於少數其散文、詩、詞、賦、評論均有成就,且兼善書畫的奇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家。
蘇東坡為宋代知名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北宋蘇家一門三傑,名滿天下,而東坡更是青年才俊,文名遠播,原有一番抱負欲施展所學,為人民和朝廷謀取和平安樂,然現實不如所想,他所屬的朝代,黨爭頻仍,他則因名聲響亮,樹大招風,多次歷經官場上的波折,數次遭貶謫,最遠更貶至海外瘴癘之地的瓊州(海南島)。他的從政生涯是一大段奔波遷徙之路,大半的時光耗在不斷往返於貶謫之地和復詔回朝這之間的路程。從政本不為自身,但每被構陷一次,就使得他更欲歸隱鄉間。曾任要職卻兩袖清風的他,生活亦是貧乏困頓居多。然而他卻頗能自抒於文,從他的詩詞文章中,不見怨戾憤恨,倒是一片光風霽月,曠達胸懷時移世異。政治遊戲是短暫一時,東坡文章卻千古長流,他的軼聞韻事永為後人傳頌。
東坡傳世的文章、軼事極多,詩詞更為一代宗匠,難有匹敵。所作詩詞兩千餘首,皆是從性情深處流洩的真摯情意。包括為人熟知的〈前赤壁賦〉、〈水調歌頭〉等,本書十之八九取材自東坡詩詞,參照其他文集資料,以詩人少有的人生經歷,與其心血結晶的詩作相印證,勾勒出他一生。透過本書,一個赤誠、豪邁、才氣縱橫的文人遂赫然眼前。
新版書中,特增收〈尋找李一冰〉一文,將多年來謎一般的作者生平與出版緣由,娓娓道來。此《蘇傳》之特別處在於,並非從東坡出生寫到老死,而是從蘇軾貶謫黃州之時切入,彼時東坡甫從烏臺詩案,遭小人陷害,入獄瀕死,最後否極泰來,雨過天青之輕鬆與從容。李一冰寫出獄中狼狽至極、虎口餘生後出獄,從苦悶中走向曠達自在、從現實接二連三的無情打擊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堅強與生命韌性的東坡,使其形象躍然紙上之外,更讓讀者深入東坡的內心世界。
作者简介:
李一冰
原名李振華(1911-1991),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取筆名李一冰,浙江杭州人,原籍為安徽。畢業於浙江私立之江大學經濟系,後留學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陸續於新文學重要刊物發表白話散文。
民國三十六年(1947),隨叔叔李辛陽來台,於經濟部物資調節委員會擔任科員。民國四十年(1951),不幸捲入弊案成為代罪羔羊,判處八年徒刑定讞,然因未收到拘禁通知而未入監。五十六歲時遭索賄未果,遂被重提前案,監禁四年後假釋出獄。
獄中四年,李一冰熟讀蘇軾詩作兩千多首,同時整理《東坡事類》、蘇軾年譜等重要書籍,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寫成《蘇東坡新傳》,共計七十餘萬字。另著有《明末孤臣張蒼水傳》,後來又增補成《張蒼水傳》。
上冊
◆增修〈尋找李一冰〉/張輝誠
第一章 食蓼少年
第二章 變法與黨爭
第三章 馬入塵埃
第四章 黃樓
第五章 烏臺詩獄
第六章 黃州五年
第七章 飄泊江淮
第八章 風雨京華
下冊
第九章 書齋內外
第十章 杭州去來
第十一章 潁州‧揚州‧定州
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
第十三章 海外東坡
第十四章 北歸
後記/李一冰
◆增修校訂後記/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李雍
◆附錄 蘇軾及宋朝大事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政治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像风一样,是一种权力所化的气势、毫无理性可言,气势所至,便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轼便是被此一气势所冲决到岭外来的第一人。
但是,人生亦无非一场大梦。
死生祸福,非人所为,人亦执着不得。苏轼今日行于大庾岭上,孑然一身,宠辱两忘,决心要把自己过往的身世,一齐抛弃在岭北,要把五十九年身心所受的污染,于此一念之间,洗濯清净,然后以此清净之身,投到那个叫作惠州的陌生地方,去安身立命。
苏轼的学养,使他的眼界不致如一般人那么狭窄,那么局限一隅而患得患失。现实社会逼得他走投无路时,他的精神生活活跃起来,就另有一个神秘的想象世界收容了他。 (查看原文)
China Blu
2 回复
17赞
2020-08-24 17:16:09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惠州流人
人生真有命运这样东西,挡在前面,引领人懵懂前行吗?尽管有人不肯承认它,以为人自有力主宰一切,不幸有更多的经验事实,使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实在很脆弱,常被命运所捉弄。 (查看原文)
丛林宜歌
4赞
2020-11-28 01:23:26
—— 引自章节:第二章变法与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