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汤米·考德威尔以相当诚实的方式分享了自己成长与冒险的旅程,你可以从无数细节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少年汤米的手足无措、尴尬青春;青年汤米在成人世界里经历的猜忌、迷茫、失败;到最后探索未知的自我, 放开心胸让自己成长,学会与他人分享。如今已经40多岁的汤米,人生经历十分传奇,被恐怖分子挟持、被迫杀人、惨遭断指、不幸婚变,但每多碰到一次挫折,就多一分坚定的意志。他把目光放在无数人心目中那项“不可能的任务”上——光滑如镜、垂直高度900多米的绝壁“黎明墙”。他必须依靠几微米的皮肤接触,几毫米的岩石边缘,脑海中千万个动作,并以无懈可击的精确度执行才能成功。历时7年时间,汤米最终完成了这项壮举,重新定义了攀岩这项运动,也拓展了生命的可能性。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攀岩,而是我们普通人都会经历的渴望与恐惧、纠结与挣扎,展示了人类最高水平的努力、永远无法磨灭的精神和决心。
作者简介:
汤米·考德威尔 Tommy Caldwell,极限运动家、传奇攀岩家,纪录片《徒手攀岩》主人公的精神偶像,曾获选《国家地理》杂志“年度冒险家”,同时也是登山界奥斯卡“金冰镐奖”得主与美国山岳协会终身荣誉会员。2001年一次意外失掉一截手指,但他的攀登生活并未因此终止, 反而愈发升级,开始了独特的“九指攀岩生涯”。2015年,汤米和搭档凯文历经19天不落地,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奇迹般地首登世界最难岩壁“黎明墙”。除此之外,汤米还开辟了众多高难度的攀岩路线,每一条路线都足以让他名留攀岩史和极限运动史: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黎明墙”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巴塔哥尼亚“菲茨横穿”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缪尔墙”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迷幻蘑菇”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夹角岩壁”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连攀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鼻子”与“搭便车”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科罗拉多朗斯峰“蜜月杀手”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攀登科罗拉多“孤独堡垒”“弗雷克斯路瑟”路线的人
史上首位自由攀登巴塔哥尼亚菲茨罗伊峰“优雅”路线的人
风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幸运的早产儿
第二章 孤僻少年
第三章 一战成名
第四章 离家闯荡
第五章 险境求生的人质
第二部分
第六章 历劫归来
第七章 意外失去手指
第八章 屡创攀岩纪录
第九章 异乎寻常的宁静
第十章 心碎时刻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学习享受人生
第十二章 新的伙伴,新的生活
第十三章 初次挑战黎明墙
第十四章 漫长的准备期
第十五章 挫折与新生
第十六章 梦想与风险
第十七章 脱胎换骨
第四部分
第十八章 顺利的起攀
第十九章 绝壁上的信念
第二十章 共进退
第二十一章 不愿就此结束
尾声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停下来,盯着自己仅剩的九根手指的指尖—它们布满割伤和擦伤,不过还撑得住。我经常会想,这样宏大的攀登,是如何由微小的细节决定成败的。皮肤与岩壁毫厘尺寸的接触,微小到难以察觉的伤口愈合,就足以决定我们的攀登成功与否。
在父亲的影响下,在喜欢上别的事物或爱上别人之前,我就已经迷上了攀岩。对我来说,自由攀登黎明墙代表着“纯粹”。没有器械辅助,仅凭自己的力量到达顶端—这是表达自我、同时表达我对攀岩和生活的热爱最宏大的一种方式。如果能成功,便可以证明我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也能证明我整个人生的价值。也许即使失败,也是一种证明。
人生中有多少其他领域,可以让你一遍又一遍地试炼自己呢?又有多少别的努力,会给你如此即时的反馈呢?我会分析情况,重新安排攀爬动作,然后再次尝试。“你已经想明白了,你知道你可以的。”恐惧感不再作乱,纷扰的念头平息下来,对身体和思想的掌控成为我的关注点,其他事物不复存在,除了那个岩点,以及爬过岩壁的那一组动作。信息从指尖传入大脑。我强迫自己抛开所有杂念,即便是最理性的疑虑,也要摒弃—广阔的世界于是收缩,只剩下我的躯体,以及我所处的方寸之地。攀岩是控制力的游戏。 (查看原文)
FM
2赞
2020-03-16 18:31:07
—— 引自章节:风
爸爸拒绝把攀岩看成一场零和博弈。在他的心里,应该让每个人、每种风格、每种类型的攀登都拥有一席之地。这种开明的态度让他失去了一些朋友。这种争议现在看来是很奇怪的—为什么有攀登背景的人,就不能接受体操风格和运动攀技巧呢?毕竟,这样做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乐趣,并且那些能把新式技巧与大岩壁路线思维模式结合的人,是有可能彻底改变这项运动的。随着我慢慢长大,认识越来越多的攀岩者,爸爸的包容意识深深地影响着我。当看到和自己做事方法不同的人,我不会不认可他们和他们的努力,
反之,我会试着学习,尝试领会他们的技巧,并化为己用。从某些方面来讲,我把攀岩中这种“人人自得其所”的心态,也应用到了生活的其他领域。在学校,我会认出那些拉帮结派的团体,我不想加入其中,也不想迎合他人的价值观和期待。对于学校里划分出的社交阶层—运动健将、乡巴佬、酷孩子、校园恶霸,我认为这毫无道理,也十分小家子气。 (查看原文)
FM
1赞
2020-03-16 18:55:4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