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伦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老舍被尊称为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然而,这位有抱负的年轻作家于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度过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老舍从故乡来到繁华的伦敦西区—这里有布鲁姆斯伯里派、旋涡派、各种流派的前卫主义者、埃兹拉·庞德以及“金牛犊洞”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他流连于伦敦西区妓女的世界,见识了英国最臭名昭著的中国人布里连特·张,以及黄柳霜的丑闻电影《皮卡迪利大街》引起的小报轰动,在莱姆豪斯声名狼藉的东区唐人街也待了一段时间。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由此成为一部描写伦敦华人生活和苦难的伟大小说。正如韦查德博士所揭示的那样,老舍在伦敦的岁月对其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

【名家推介】

这本文笔优美的著作既包含了文学传记,又有着对英国现代主义简洁的描述,并通过中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回味的伦敦肖像。安妮·韦查德深刻地提醒我们,中国的影响—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在文学现代主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我们理解老舍的伦敦岁月作出了巨大贡献。

—茱莉亚·洛维尔,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

老舍被传教士派到伦敦教中文,作为严谨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于1924年来到这座充满偏见的城市:游客们到莱姆豪斯特意参观鸦片烟馆,亲身地体验“黄祸”。老舍在伦敦写作的小说,反映了他对传教士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大众恐慌的体验。安妮·韦查德将中英两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傅满洲等虚构人物所产生的恐怖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提醒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偏见。

—弗朗西斯·伍德,大英图书馆中国收藏馆馆长

这本敏锐而引人入胜的著作探讨了中国20世纪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伦敦岁月及著作。老舍到英国来教中文,但正如韦查德所展示的那样,他在这里写的小说和散文,反而教会了我们理解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中英关系以及现代文学跨国研究的新方法。

—罗伯特·比克斯,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简介:

安妮·韦查德(Anne Witchard),从2006年开始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任教。其著作包括《老舍在伦敦》《托马斯·柏克的黑暗中国风》,并与劳伦斯·菲利普斯合著了《哥特式伦敦:地方、空间和哥特式想象》。

前言
致谢
序言
1928年秋,布鲁姆斯伯里
第一章
义和团与旗人:1900年的北京 军阀割据和京城校园
第二章
“中国很有趣,非常有趣”(埃兹拉·庞德,1914)
“新潮流势不可当。是时候来一场文学革命了。”(胡适,1917)
第三章
“雾重城如漆”
第四章
“天啊……这是在英国吗?”(萨克斯·儒默《傅满洲博士之谜》,1913)
《皮卡迪利大街》
“中国时尚年”(1925)
第五章
“招呼毒药!”(《二马》,1929)
结论
注释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When Egerton and Lao She met in the library at SOS ‘the two of them got on so wonderfully well that they decided to rent a flat together at No. 31 St James’s Gardens, an elegant mid-Victorian terrace on a grand scale in West London’s leafy Holland Park. (查看原文)

朱雀Haruka
2022-12-21 05:39:18

—— 引自第73页

This is when Lao She moved to the Bloomsbury hotel. There he got to know the places he would map out in Er Ma, Museum Street, Torrington Square, Russell Square, and Gordon Street, bounded by Regents Park to the north and Oxford Street to the south. (查看原文)

朱雀Haruka
2022-12-21 06:22:10

—— 引自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