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墨路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从纽约街头到动荡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从都柏林到巴黎,青年保罗•奥斯特怀揣当作家的梦想,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却锲而不舍。

《穷途,墨路》是保罗•奥斯特迷人的青年时代回忆录。

“我和钱的关系始终很神秘,欲拒还迎,貌合神离。”换了一个又一个古怪的工作,遭受一次又一次失败,青年保罗•奥斯特怀揣当作家的梦想,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仍锲而不舍。

保罗•奥斯特回首往事,写下这段艰辛的写作之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难忘的人和事,也想告诉读者,要成为一名作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中产犹太家庭,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神谕之夜》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奥斯特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

原文摘录:

三十岁上下的那几年,我碰到的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日子我熬得很苦。婚姻以离婚告终,写作一败涂地,钱方面也捉襟见肘。我可不是在说偶尔的亏空或是勒紧腰带撑一阵子就行,我说的是持续的穷困潦倒,缺钱缺到无以为继,让人胸闷气短,这毒害了我的灵魂,令我在无穷无尽的惊惶中难以自拔。

谁也怨不得,只能怪我自己。我和钱财始终貌合神离,这份感情莫测难辨,充满了彼此抗衡的吸引力,我拒绝保持斩钉截铁的立场,现在的我愿赌服输,甘愿为此埋单。一直以为,我唯一的壮志就爱是写作。十六七岁时我就知道这一点,但从未蛊惑自己去想:我可能以此为生。当作家,并不是什么“职业选择”,和当医生或警察不是一码事。你没法选择,甚至也没法被选择,一旦你接受这个事实,就再也不适合干别的事,你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一辈子都得走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除非事实证明你是众神的宠儿(谁若指望这个,我谨致以无限哀悼),你劳作的成果将永远无法带来足够的收益,如果实在想要安居乐业或不至于饿死,你就必须放下身段,去干些别的活计,挣钱付账单。这些我都懂,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了,毫无怨言。就这一点而言,我真是极其幸运。我没什么特殊的物质需求,但个穷人的凄惨情景吓不倒我。我只想要一个机会,去做我打心眼里做的事。

大多数作家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靠正式工作赚大钱,再尽可能挤出时间写作:大清早,深更半夜,周末和假期。

….

我的问题在于我丝毫没兴趣过双重生活。倒不是说我不愿意工作,可我一想到朝九晚五天天掐着表打卡度日,我就不寒而栗,全然失却热情。我才二十岁出头,就此安顿下来也未免太早、太年轻,别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或需要的,忙于那些打算无异于只为挣钱而浪费时间。等财务问题冒出来,我就企图蒙混过关。那时候,过日子还很便宜,和扩除了自己,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我估摸着,一年收入三千美元左右也能勉强糊口了。 (查看原文)

简单书
3赞
2014-07-06 23:35:29

—— 引自第1页

但整个国家卷入声势浩大的电视广告狂潮,用不间歇的高谈阔论在敦促你要买得更多、用得更多、花的更多、绕着金钱树跳舞吧,直到你在使劲也跟不上别人的速度,便彻底癫狂,直至暴死。 (查看原文)

城堡阅读电子报
2赞
2014-07-07 20:38:04

—— 引自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