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陀氏历经磨难、信仰重生的十年,充满戏剧性,细致呈现作家思想转变与写作突破。
☆ 深入解析《死屋手记》的酝酿过程,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展现陀氏早期生涯。
☆ 翻译家戴大洪全新翻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陀氏的信仰再造
【内容介绍】
在这部计划用五卷完成的文学传记——它必将成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权威著作——的第二卷中,约瑟夫·弗兰克继续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进行重要的重新阐释。这部传记的第一卷以及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放在十九世纪中期俄国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见解独到的重新评价受到读者的热情赞誉并且获得一九七七年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和克里斯蒂安·高斯奖。在继续讲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参与圣彼得堡激进知识分子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以后,弗兰克教授接着开始讲述他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从一八四九年作为谋反分子被捕到一八五九年返回圣彼得堡重新开始文学生涯之间的那十年。
弗兰克教授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囚禁、受审和被尼古拉一世假处决以及随后的流放之旅。他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苦役营里度过的四年,其中包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的信仰重生”这一信仰转变经历的全新阐述。最后,本书描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为军人在俄国军队中的生活,谈论了他对后来成为其第一任妻子的那位知书达礼但性情暴烈的年轻女士的迷恋并且重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俄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他将在这种环境中努力恢复自己在文坛的重要地位。
【编辑推荐】
约瑟夫·弗兰克所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这本第二卷是第一卷当之无愧的后续之作。新的一卷在严谨的学术性、叙述和分析的可读性、对事件和动机的判断力以及心理洞察力等方面保持了同样的高水准。
——勒内·韦勒克,耶鲁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
“这是一部纪念碑式的著作,它超越了以前所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传记。弗兰克的这部专著将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其第二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进行了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描述。”
——罗伯特·路易斯·杰克逊,耶鲁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 约瑟夫·弗兰克
普林斯顿大学的比较文学荣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言文学荣休教授。弗兰克所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各卷曾分别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俱乐部奖的传记作品奖、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两次)和《洛杉矶时报》图 书奖等荣誉。《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五卷的中译本均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 戴大洪
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译有《古拉格:一部历史》、《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五卷本)、《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西班牙内战》等。2013年被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委会评为“年度致敬译者”。
插图目录
前言
音译
题记
第一部分 彼得保罗要塞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案件
第三章 “充实的生活”
第四章 “聪明,有主见,狡猾,难对付”
第五章 谢苗诺夫校场事件
第二部分 服苦役
第六章 最初的印象
第七章 恐怖的道德环境
第八章 一名俄国爱国者
第九章 农夫马列伊
第十章 新的眼光
第十一章 “痛苦的怪物”
第三部分 第一次爱情
第十二章 渴求知识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四章 一位有影响的朋友
第十五章 “红装骑士”
第四部分 重新开始
第十六章 一颗俄国心
第十七章 类型人物:“软弱的人”与“强悍的人”
第十八章 文学创作计划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亚时期的中篇小说
《舅舅的梦》
《斯捷潘奇科沃村》
第二十章 归来
参考资料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服苦役的地方的遭遇当然不能跟他动身前刚刚
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割裂开来。彼得保罗要塞几个月的隔离与顽强自
辩;行刑台上最后时刻与死亡的对视,死后生活之神秘莫测的折磨:在托
博尔斯克与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见面,感人至深地目睹崇高的自我牺性
和基督教的仁爱一这一切都留下工不可磨灭的印迹。孤独的监狱生
活告诉他,自主的人格可以是生动的现实:痛苦地等待死亡又给了他基
督教信仰新的超越意义(不再很收是社会的、世俗的):他看到了这些信
仰的道德本质,它就生动地体现在那些来探视他的人身上这些经验当
然有助于改变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它们的!质还不足以与他的早期信仰
构成锐的冲交:它们更多的是强化了他先前世界观更纯粹的道德宗
教的方面,而脱离了与社会政治行动学说的联系。只有当他来到劳役
营,被迫与衣民犯人朝迈相处时,他期的一些观点才直接受可挑战:只
有在这时,他才开始明白,他对俄国衣民和俄国社会政治现实的本质存
在着多么思蠢的幻想
因此,他认为与俄国人共的相遇是导致转变的首要因素。就有几分道
理。因为正是这种相遇导致他全部心理情感平衡的坍塌,他迫不及待要找
一些办法以便适应那些四面来袭,惴惴不安的真理。花黑公耶夫斯基对这
一挑战的强烈反应钩成了他重作所由的关建,一旦做出这样的反应,他的信
仰就逐渐改变,遵从他从不幸的同伴那里获得的新眼光。 (查看原文)
普鲁斯特起床了
2赞
2022-08-09 21:32:56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无数的道德恐怖………… 126
这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使他对存在形成了某种深刻的全新理解。正是从这一刻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再以从前那种基本的世俗视角看待人生;取代或者涵盖世俗问题引起他关注的是始终困扰着人类的那些具有终极意义而且使人极度痛苦的“该死的问题”一也就是那些即使可以解答也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解答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的小说将成功地使人类意识的这两个方面形成某种引人瞩目的融合;实际上,正是这种对社会问题不同寻常的敏锐感觉与令人痛苦的宗教探索和质疑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真正的悲剧性,从而在小说史上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查看原文)
许少宏
1赞
2024-08-07 18:57:0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谢苗诺夫校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