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如果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多数人会回答:丸山真男(1914-1996)。丸山作为政治学者、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对言论界和学界有极大影响。本书聚焦于作为完山思想根基的自由主义,叙述评价完善的一生。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右派法西斯主义和左派极权主义风云激荡、相互对立,在此时代下,如何坚守自由民主主义?随着近代社会向大众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逐渐为媒体信息所支配,在这种状况下怎样确立人们理性的主体性?这些一直是作为政治学者的丸山所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他又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如何解释日本的思想传统结合起来。批判传统日本文化,从过去的思想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并进行再解释的工作就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的。
丸山逝世至今已有25年,即便现在他作为思想家的成就,也没有失去意义。若想探究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现状及日本传统思想,丸山的作品是适合各类读者阅读的现代的经典。
作者简介:
苅部直(Karube Tadashi),1965年生于东京,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代表作有:《光的领国:和世辻郎》(创文社)、《变化的“教养”》(NTT出版社)、《走向“维新革命”之道——追求“文明”的19世纪之日本》(新潮社)、Toward the Meiji Revolution:The Search for “Civiliz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Japan(translated by David Noble,JPIC,Japan Library)、《 日本思想史的名著30》(筑摩书房)等。
译者简介:唐永亮,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
序章思想的命运
第一章“大正一代”的童年
第二章“政治化”的时代
第一节落后于时代的青年
第二节回到“近代”
第三章战中与战后之间
第一节明治时代已远去
第二节日本思想中的“另类”传统
第三节八月十五日——结束与开始
第四章“战后民主主义”构想
第一节从一片焦土中起步
第二节与“天皇制”的诀别
第五章人·政治·传统
第一节虚无主义的阴影
第二节超越“恐怖的时代”
第三节寻找另一种传统
终章他者感觉
参考文献
丸山真男年谱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丸山既不是“好学生”,也不是“不良学生”。他一方面享受着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同时又厌恶自已,感觉自己令人生厌,在他身上存在着自我认识的双重视角。从他对自我意识过剩的厌恶,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超过都市人之含羞心理的自我苛严的伦理感。直到晚年,丸山既对自己是知识人和大学教员感觉自负,又忌讳大学教授的权威地位和作为言论人的名声,一直想避免给人那种印象。丸山这种两难选择的矛盾态度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生根发芽。 (查看原文)
豆友265570755
1赞
2023-02-26 12:53:23
—— 引自章节:第一章“大正一代”的童年
第二篇论文的意义
对上面的内容加以简单的整理,丸山的助教论文企图描画出公私领域分离的结构图,将在统治一切的政治权力下,形成“宽容”“私人”活动在各个领域展开的体制,这就是“近代的东西”。但是,只要政治的当权者一味允许在他统治下每个人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欲望和心情,那么某些情况下统治者的恣意专制也是被允许的。丸山在他的福泽谕吉论中加进了一些自己的见闻,想传达的是,即使在战时日本的高压统治之下,从私欲出发钻政府空子而“毫无廉耻意识”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与对权力的抵抗没有关系,这些天不怕地不怕地躲开政府的监视来追求自己欲求的平民百姓同时也是向宪兵告密、出卖邻里的人。“主体”之间道德上的约束一旦消失,个人就会变得放任自我,各自分立,而此时强大的政治权力就会横行无忌。
对此,为了确保个人的自由和对政治权力的批判作为伦理形成牢固的基础,需要思考在随心所欲的自我的“私”的内部与权力统治下的“公的”空间之间,由保护自由与权利的“主体”相互联结形成一种道德秩序。这就是先前我们讨论过的丸山对福泽谕吉思想中“近代nationalism”抱有肯定态度的原因,在丸山看来,“近代nationalism”极其有助于保持作为中间领域的“人的团体”的内在联系。
作为先于“政治性事物”的存在,“人的团体”的道德秩序我们只不过通过对第二篇论文最后一节中的引用,读出了丸山是把“人的团体”与国家区分看待的。那么,该如何划定“人的团体”的外部边界呢?它的形成真的与强制力量的作用毫无干系吗?如何才能将“内在心情”所支配而活着的个人,培养成将自由和权利的价值内在于心的行为“主体”呢?这些问题还都没有解决。
约翰·洛克的自然状态
在丸山战后撰写的论文《约翰·洛克与近代政治原理》(1949年)中,谈到了约翰·洛克《统治二论》(1689年)中的社会契约论。他认为该理论证明了在“政治社会以前的自然状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 (查看原文)
如水圆清
2023-08-05 07:58:28
—— 引自章节:第二节日本思想中的“另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