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罗素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于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材料详实,评价公正,深入探讨了罗素的个性、生活和学术活动,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欢迎,本书是第二卷,讲述其1921起直至去世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影响。
蒙克的《罗素传》是我们时代最优秀的人物传记之一……蒙克笔下揭示的罗素的家庭生活令人颇感不安……这是一部大胆、深刻而又让人深感悲伤的作品。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第一流的作品……就像第一卷,这部作品研究深入,读来令人信服。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展现了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英国哲学家,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历史,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的写作,著有《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罗素传》、《奥本海默传》等。
序言和鸣谢……….. i
第三部 1921—1938
第一章 堕落天使:49岁时的罗素……….. 3
第二章 荒原上的道德历练……….. 9
第三章 自由和快乐之道……….. 39
第四章 新道德观……….. 87
第五章 离婚……….. 154
第六章 面向过去……….. 186
第七章 重返哲学研究……….. 224
第八章 罗素在美国……….. 247
第九章 原子弹爆炸了……….. 308
第十章 女王路41号……….. 358
第十一章 “记住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余的一切”……….. 420
第十二章 罗素的毒蛇……….. 451
第四部 1938—1970
第十三章 格瓦拉主义岁月……….. 510
第十四章 最后的显现……….. 537
注释……….. 563
参考文献……….. 607
索引……….. 61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937年夏天,他在《国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被压迫者的优良美德》,分析了压迫者常常显示的某种感情用事的特征。他认为,其表现形式是,将优良美德归为被压迫者。被压迫者被认为具有美德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受到了压迫。……罗素声称,就对无产阶级的态度而言,人们依然处于感情用事的阶段:
“对无产阶级的钦佩与对水坝、电站和飞机的赞赏一样,是机器时代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从人的角度考虑,它作为观念乏善可陈,类似于关于凯尔特人的魔法、斯拉夫人的灵魂、妇女的直觉以及儿童的天真的信念。假如不良的营养、很少的教育、缺乏空气和阳光、不健康的居住条件以及过度劳动对培养人有好处,胜过良好的营养、户外的空气、充足的教育、宽敞的住房和合理的休闲,那么,整个经济重建问题就不复存在。我们就可以欣喜地说,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形成美德的条件。但是,这个论点的问题显而易见。许多信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自称,她们发现无产阶级比其他阶级更友善,另一方面却承认,自己心里有废除那些条件——根据她们的说法,它们本身就足以培养良好品质的人——的愿望。儿童被华兹华斯理想化,被弗洛伊德非理想化。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华兹华斯,无产阶级的弗洛伊德尚未出现。” (查看原文)
.
2赞
2017-01-14 13:18:16
—— 引自章节:第六章 面对过去
罗素获准使用布林莫尔学院图书馆,它几乎在每个方面都优于巴恩斯基金会图书馆,让罗素可以查找资料,准备撰写《西方哲学史》。罗素还与布林莫尔学院,与它附近的斯沃斯莫尔学院和哈弗菲尔德学院联系,希望与三所学院中的哲学教师见面。尽管如此与基于巴思斯基金会讲座的稿件相比,在布林莫尔撰写的那部分稿件在学术深度方面大为逊色。正如该书副标题显示的,其目的旨在将哲学史“与其政治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覆盖的范上起古典,下至当代”。该书头两部分分别讨论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哲学,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随后,这一目标踪影全无,直到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时才重新露头。读者的感觉是,该书布局不当,几乎堪称草草结束了事。例如,许多人认为,伊曼纽尔·康德是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但是罗素仅仅使用一章篇幅,以批判的态度进行讨论,其结果让大多数人觉得不满。黑格尔著作等身,该书仅用15页篇幅述。尼采被当作泛泛而谈的讽刺对象,几乎难见具体内容。一方面,该书只字不提克尔凯郭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另一方面,它却分别使用整章篇幅,大谈哲学史上影响较小的人物,例如,柏格森、杜威以及一一令人得非常稀奇古怪的拜伦勋爵。这些做法让该书的质量大打折扣。此外,该书其后的部分屡屡出错,结论主观武断,观点变幻无常。就这两点而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罗素确实心急火燎,希望早点脱稿。该书随后几章讨论了一些哲学家;我们怀疑,作者的选择他们不是基于对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的仔细考量,而是因为在讨论他们时,罗素碰巧看到了手边他以前撰写的阐述那些人思想的作品。例如,在讨论柏格森时,他可以使用他在1912年讲座中谈到的内容;在讨论拜伦时,可以使用了他1936年撰写的文章;讨论杜威时,可以使用1938年的文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查看原文)
Tantalus
1赞
2021-04-25 09:16:11
—— 引自章节:第八章 罗素在美国………..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