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都达到一流水准,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自成一家之学,他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文化、文学、哲学、史学、美学、政治学等七个维度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和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展现其大起大落的一生和丰富立体的精神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为文人的苏轼、为思想家的苏轼、为生活美学家的苏轼。全书立论严谨精辟,妙悟新见迭出,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是“苏轼传记”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作者简介:
王水照,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
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
导言产生巨人的时代1
第一章“吾生如寄耳”:家世与生平1
一、长江上游的天府之国2
二、在家乡与京城之间14
三、变法风潮中的汴京20
四、从二千石到阶下囚29
五、谪居江岸的东坡居士35
六、成为元祐大臣45
七、四任知州54
八、流放到海角天涯59
九、走向人生旅途的终点69
第二章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80
一、哲学史上的苏轼80
二、研究苏轼哲学的基本资料99
三、苏轼哲学概述108
四、苏轼哲学的特色141
五、苏轼与禅宗148
第三章通古今之变:苏轼的史学162
一、《春秋》学与相关史论166
二、苏轼的史评190
第四章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238
一、政论239
二、政见252
三、政治人格311
第五章文艺成就与美学思想319
一、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322
二、光照千古的文艺成就336
三、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368
四、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转折410
第六章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423
一、颜子学与“寄寓”思想424
二、生死、出处、大地438
三、“寄寓”者的文化性格448
四、“寄寓”与“存性”458
附录467
苏轼年表46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P595 这样一首诗,曾经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的作者虽已死去很久,但诗却永生。因为生命犹如水逝,而逝水终在海,死去犹如月落,而落月不离天。
P442写景咏物诗。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使他几乎把居留过的每个地方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处处皆是吾乡的感觉,使他在迁转、流离的生涯中还能不断体会生命寓居的快乐人世的快乐,而不愿乘风归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P427苏轼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之大在于,他不曾遁入佛老的出世之路,而寻求到了另一种入世的价值。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却以庙堂为价值指归,佛老思想在理论上是肥遁于庙堂之外的,却又走向出世。苏轼受佛老思想滋养而得以超越庙堂,但不由此从其出世,却仍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他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足以栖居的大地。“大地”的意义就是:一种入世的、却不指向庙堂的价值所寄。具体来说,它包含了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行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参禅悟道以及对政治民瘼的依然关怀等)的价值;总体上说,则它承载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存境况,就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如寄”的生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个不卑屈于庙堂,又不离弃人世,安然若素,充满诗意地寓居于大地上的苏轼,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P428 传统思想的三教互补体系包含着一个“出庙堂即出世”的逻辑错误,但苏轼所寻求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对于后世文化人的生存模式的… (查看原文)
milkmug
2赞
2018-01-03 09:35:53
—— 引自章节:全书随摘
“实无负吏民”的苏轼,确实是在来自民间的各种帮助下,顶着来自官方的迫害,于十月二日安全到达惠州的。“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④,这个远滴蛮荒的“罪人”竟得到了惠州人民的欢迎。如果说,他在第一次贬谪时,对于神宗皇帝的赏识还抱着线希望的话,那么,这一次,所有支持着他的生存的力量,都是来自普天之下敬仰其人格、喜爱其オ华的一般士民。相应地,他的生存的意义也大有改变,此前基本是为了对皇帝负责,从现在起,他是为了这些人而生活了,这些人是一如既往地尊敬他的故吏、门生不避嫌疑、不远万里赶来求教、相伴的文人学士;给他以真正的人间温暖的邻里百姓;当然还有某些正直善良的地方官,以及不少方外之交一一与翻险不认人的昔日同僚相比,这些和尚、道士给了他真正的友谊。岭海时期的东坡居士,无论就其身份与生活状况,或就其精神依托、思想倾向与情感认同来说,都已从庙堂走向民间。他舍弃了端笏立朝的大臣形象,而在一般士民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苏东坡真正实践了他关于“水”的一种比喻:“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他已是如此地亲近着大地,在十月孟 (查看原文)
,
2020-07-13 16:21:45
—— 引自章节:七、四任知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