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当现实比传说更可怕,她将亲手创造自己的怪物

△《纽约客》《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本书将史实与虚构交织,以双线叙事展现玛丽·雪莱的成长与创作历程。1816年的“无夏之年”,玛丽与丈夫雪莱、拜伦等人被困日内瓦,寒冷与火山灰笼罩别墅。丈夫的出轨与幼子夭折的痛苦,令她陷入绝望。为排解压抑,众人开始写作恐怖故事——而玛丽的灵感,正来自少女时期一段尘封的记忆。

另一条故事线通过少女玛丽的日记展开:苏格兰养病期间,她与父亲友人的女儿伊莎贝拉产生了深厚情感,之后伊莎贝拉被迫嫁给亡姐的丈夫布斯,玛丽坚信他是传说中的“海妖”,诱惑少女走向毁灭。她疯狂调查,却无力阻止。多年后成年玛丽才醒悟:真正的“怪物”是时代的枷锁——女性的命运从不由己。

真相刺痛了她,而幻想成了避风港。玛丽将日记抛入海中,内心却浮现出一个更深的寓言:当现实比传说更残酷,人类终将亲手造出属于自己的怪物——《弗兰肯斯坦》由此诞生。

————

【编辑推荐】

△浓郁的哥特风审美:古宅、美女、死亡、爱情、巫术……继承了阴沉而优美的传统哥特小说审美元素。

△引人深思的或然历史故事:小说猜想了《科学怪人》的创作起源,假借构思,塑造了在女性困境中成长的玛丽这一角色。借由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史料来虚构故事,真假交错,引人入胜。

△爱、创伤与成长:在故事中,主人公被童年失去母亲的阴影所笼罩,失去儿时好友的信任,长大后遭遇失去孩子和丈夫出轨的痛苦,逐渐用幻想来安慰自己。但经历内心的追索后,她慢慢变得坚强而独立,能勇敢地抛却幻想,直面真实。

△双视角双线叙事,交织幻觉与真相:内容包含双故事线,双叙事角度,分别讲述了玛丽·雪莱少年时和成年后的故事。少年故事线为日记体,叙事方式及情节致敬玛丽·雪莱的名作《科学怪人》,结构精巧,独具匠心。

————

【相关推荐】

※陆烨华(推理作家)

爱幻想的青少年是最不可靠的一类叙述者。人只有经历过,成长过,回头望去,才能在回忆中发现真实的过去和真实的自己,一如这本小说塑造的玛丽·雪莱。

※呼延云(推理作家)

象力是作家玛丽·雪莱的武器,因为当骇人的幻想退去时,留下的是更令人恐惧的现实。

※《纽约客》

自然与反自然、虚幻与真实……本书是对界线问题的大胆新解构。

※《金融时报》

刻画出了感人至深又真实可信的玛丽·雪莱形象。

※乔安妮·伯恩(作家)

一部如最暗黑童话般踮脚轻语、诱哄爱抚的小说。

※利斯贝特·德霍克尔(文学批评家)

作者笔下的玛丽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尚未充分展现她的光彩。本书选择专注于玛丽性格成型的关键岁月,这无疑是正确的——毕竟,这些岁月恰恰最能定义她的本质。

※《每日邮报》

如同精妙绝伦的魔药般的小说……作者在情感的坩埚中搅拌着悲痛与灵感,将其转化为摄人心魄的生命力——玛丽一边承受丧子之痛,一边忍受丈夫、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践行自由恋爱哲学带来的嫉妒煎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妮·埃克哈特(Anne Eekhout),荷兰作家,著有《教条》《尼古拉与世界的消失》等作品,获荷兰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最佳青年读物奖、BNG银行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译者简介】

陈琰璟,历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荷兰语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一、1816年5月,日内瓦,克隆尼村:女巫时刻
二、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6月12-19、23、24日
三、1816年5月,日内瓦,克隆尼村:风暴——寂静——风暴
四、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6月29-30日,7月10-11、18、23日
五、1816年5-6月,日内瓦,克隆尼村:何为生存,何为守望
六、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7月26日,8月12日
七、1816年5-6月,日内瓦,克隆尼村:来吧,怪物
八、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8月30日,9月6日
九、1816年6-7月,日内瓦,克隆尼村:夜晚的鲸鱼
十、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9月12、13、17日
十一、1816年7月,夏蒙尼-勃朗峰:画中的冰
十二、1812年,苏格兰 邓迪市:玛丽的日记:1812年,9月18日-10月26日
十三、1816年8月,日内瓦,克隆尼村:他活着,她让她温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