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尔回忆录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巴布尔(1483—1530),帖木儿大帝后裔,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建者,也是著名诗人和察合台文大师。该书稿是巴布尔的代表作,叙述了从1478年直至1530年其去世之前不久的史实。全书用察哈台文撰写,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逐年记述作者的经历,对于某些人物、事件的历史和缘由以及某些地区的自然、人文情况也做了详细介绍。巴布尔本人是其时代历史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创造者,本书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可作为第一手史料,因而价值巨大。

作者简介:

帖木儿后裔,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建者。1483年生于费尔干纳,其父乌马尔·沙黑·米尔扎1494年去世,巴布尔继位。他企图统治整个河中,一度于1497年夺取了帖木儿王朝的首府撒马尔罕,但因费尔干纳故地发生叛乱,使其进退失据,被迫流浪于撒马尔罕与安集延之间。这时,锡尔河东北的乌兹别克人,乘帖木儿后裔因内争互相削弱之机,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取河中地区(即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巴布尔在其逼迫下,无处立足,乃离开费尔干纳,经喜萨尔,南渡阿姆河,于1504年南下阿富汗,入据喀布尔。昔班尼汗攻赫拉特,巴布尔赴援,亦因后方喀布尔发生篡位阴谋,不得不返回。昔班尼汗灭掉赫拉特的帖木儿王朝以后,统治整个呼罗珊1510年12月谋夫会战中,昔班尼汗兵败阵亡。巴布尔趁机与萨非王朝伊斯梅尔沙结盟,借助波斯军于1511年10月收复撒马尔罕。但由于巴布尔屈服于波斯的什叶派,得不到信奉逊尼派的河中人民的拥护,不久被反攻的乌兹别克人打败。巴布尔退往喀布尔。

1523年,受阿拉姆汗之邀,巴布尔进军旁遮普,攻打德里苏丹易卜拉欣·洛迪,1525年进入北印度1526年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以一万之众,打败易卜拉欣·洛迪的十万大军。宣布自己为印度皇帝。1527年,巴布尔又在亚格拉以西的康努亚村击溃印度的诸侯联军。1529年,巴布尔在巴特那打败比哈尔的阿富汗首领和易卜拉欣·洛迪的嗣君,从而奠定莫卧儿王朝的基础。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死于亚格拉。

巴布尔不但是一个著名君主,而且是一个诗人和察合台文大师。他写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是研究15~16世纪中亚史和印度史的第一手资料。

费尔干纳
回历八九九年(1493-1494)的事件
回历九〇〇年(1494-1495)的事件
回历九〇一年(1495-1496)的事件
回历九〇二年(1496-1497)的事件
回历九〇三年(1497-1498)的事件
回历九〇四年(1498-1499)的事件
回历九〇五年(1499-1500)的事件
回历九〇六年(1500-1501)的事件
回历九〇七年(1501-1502)的事件
回历九〇八年(1502-1503)的事件
英译者补回历九。八年至九〇九年(1503-1504)的事件
喀布尔
回历九一〇年(1504-1505)的事件
回历九一一年(1505-1506)的事件
回历九一二年(1506-1507)的事件
回历九一三年(1507-1508)的事件
回历九一四年(1508-1509)的事件
英译者补回历九一四年至九二五年(1508-1519)的事件
回历九二五年(1519)的事件
回历九二六年(1519-1520)的事件
英译者补回历九二六年至九三二年(1520-1525)的事件
印度
回历九三二年(1525-1526)的事件
回历九三三年(1526-1527)的事件
回历九三四年(1527-1528)的事件
英译者补回历九三四年的事件
回历九三五年(1528-1529)的事件
回历九三六年(1529-1530)的事件
英译者补回历九三六年至九三七年(1529-1530)的事件
索引与译名对照
人名
地名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一见这种情形,各部队就从四面八方跟了上来:军队的海洋,波涛汹涌,奔腾向前;这海洋中的鳄鱼,表现极为英勇。昏暗的尘土,聚为烟云,像乌云一样,布于整个战地的上空。但见刀光剑影闪烁,太阳竟似镜子的反面,为之失色。攻击者和被攻击者,胜者和败者,混战在一起,让人分辨不清。时代的魔术家,造出这么一个夜晚,那时除箭以外没有别的行星,除骑兵马蹄下的火星外没有别的固定星座。 (查看原文)

自走麦子0.1t
8赞
2018-07-11 15:32:13

—— 引自第553页

Farghāna is situated in the fifth climate and at the limit of settled habitation. On the east it has Kāshghar; on the west, Samarkand; on the south, the mountains of the Badakhshān border; on the north, though in former times there must have been towns such as Ālmālīgh, Ālmātū and Yāngī which in books they write Tarāz, at the present time all is desolate, no settled population whatever remaining, because of the Mughūls and the Aūzbegs. (查看原文)

Reno
2019-07-25 00:57:36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