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在军事圈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即便在军事圈内,了解克劳塞维茨的生平,通读过《战争论》的也是极少数,更不要说仔细研究它,更是少之又少,恰恰《战争论》是一部“需要研究而非阅读的书”。正是这种极度不和谐的状态,使得社会上充斥着对克劳塞维茨和《战争论》的误解、误读、误用。本书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和文本分析,带领读者从11岁的克劳塞维茨参军入伍开始,走进他所亲身经历的拿破仑战争时代,探寻凝结为《战争论》的战场风云、政治斗争、外交博弈、社会思潮,以及爱情和友情,思考是什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一部不朽的著作。
拿破仑时代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母体,克劳塞维茨敏锐地提炼了现代战争的基本要素:政治的核心地位、人民是胜利的基础、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战场的不确定性和指挥官判断力与勇气的绝对重要性、重心、顶点等等,直到今天这仍是研究、备战、实战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克劳塞维茨将战争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与艺术、工程或哲学等其他学科并列。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重要的不是我们思考的结论,而是我们如何思考,这才是理论最大的贡献。”
他对克劳塞维茨的研究方法被认为创新性地结合了传记、军事历史和理论分析。克劳塞维茨作为研究战争的学者的名气比作为军人的名气更大,但海军研究生院的斯托克指出,事实上,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著作深受其丰富战场经验的影响……这种实践知识为他战后撰写的关于历史、政治和战争本身的大量著作提供了依据。斯托克指出,《战争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思考战争”,但其内容是由战争的实际进行方式所塑造的,这仍是克劳塞维茨独特的遗产。
——《出版人周刊》
这是对罗杰·帕金森(Roger Parkinson)和彼得·帕雷特(Peter Paret)所著克劳塞维茨传记的一次恰逢其时且令人期待的更新。斯托克对这位普鲁士人的生平描述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伊莱休·鲁特军事研究讲席教授
劳伦斯·弗里德曼评价道:“这是克劳塞维茨著作中一部文笔出色且极具价值的新作。同时,由于斯托克借鉴了克劳塞维茨敏锐的见解,对那个时期一些最重要的军事交锋进行了剖析,所以这本书也可当作一部有价值的拿破仑战争史。
——劳伦斯·弗里德曼 《外交事务》(《战略:一部历史》作者)
斯托克(Stoker)这本书的非凡之处在于,它将克劳塞维茨塑造成了一个极易亲近且形象鲜明的人物。该书按照克劳塞维茨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梳理他的各类著作,呈现出的连贯流畅的阐述,与书中为每场军事行动所配的图片和地图相得益彰。这部作品尤其能引起年轻军官的共鸣,但对所有对战略发展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陆军杂志》
作者简介:
推荐序
前 言
导 言 本书概述
第一章 少年军人(1780—1795 年)
第二章 雄心勃勃的军校学生(1795—1805 年)
第三章 战争中的克劳塞维茨:1806 年战局
第四章 接触并学习政治(1807—1812 年)
第五章 参战与写作:1812 年战局
第六章 通往陶罗根之路(1812 年)
第七章 1813 年:战争、起义与休战
第八章 1813 年:莱比锡会战、格尔德会战和施泰克尼茨河战斗
第九章 克劳塞维茨与拿破仑的倒台(1813—1814 年)
第十章 1815 年:滑铁卢会战
第十一章 生命的凝结(1815—1831 年)
结 语 克劳塞维茨的遗产
附 录 克劳塞维茨参加过的战斗
注 释
注释中引用的缩写书名、文章名
重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致 谢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