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告急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回到20世纪欧洲最危急的时刻,讲述丘吉尔、奥威尔对自由的坚守

难得一见、形式新颖的双人传记,流畅好读的M译丛入门书

再现力挽狂澜、冷静思考的时代巨人,重温经典话语与警世寓言

◎作品看点/编辑推荐

★难得一见、形式新颖的丘吉尔、奥威尔双人传记,一本书读透两位世纪级重要人物

对不了解丘吉尔与奥威尔的人来说,这部双人传记合适入门。展现两人的高光时刻,亦讲述鲜为人知的早年经历。从学校里的“麻烦小子”到坚忍雄辩、富有远见的首相,从不讨喜的“早熟儿童”到冷峻执着、写出传世寓言的作家,丘吉尔与奥威尔的人生传奇、鲜明个性跃然纸上。而对此前了解他们的人来说,阅读本书如同与老友深度对话,富于默契与精神共鸣。

★是个人史也是思想史;读懂他们,就读懂了20世纪欧洲的风起云涌、命悬一线

丘吉尔与奥威尔的思想非一日形成,在20世纪动荡的欧洲,他们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蜕变时期。本书重点讲述塑造两人思想与历史地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解读两人的经历与洞见,面对威胁和孤立时的坚守,再现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困局与挑战。

★以自由为线索,主题鲜明有力,聚焦两人共同的精神内核

丘吉尔与奥威尔一生中从未碰面,但都曾为抵抗绥靖主义、保卫思想的独立与自由而战,这一共同点是作者立传的基石,整部传记主题鲜明凝练、叙述连贯有力,一气呵成。

★英式毒舌,时而诙谐,时而昂扬,时而尖刻,金句警句频出

从大量史料中挖掘丘吉尔、奥威尔的经典话语,文风辛辣诙谐。

·人生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有人朝你开枪但是没有打中。——丘吉尔

·我认识到左翼媒体在虚假、骗人方面简直跟右翼媒体一模一样。——奥威尔

·无论发生什么,英格兰都不会停止战斗,除非希特勒战败,或者我们亡国。——丘吉尔

·英国统治阶级的成员究竟是坏还是蠢,实在是当代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而在某些时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奥威尔

★《纽约时报》畅销书,《纽约时报书评》最值得关注图书

★译文质量精良,尽显英文原著神韵。译者曾执译理想国译丛《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翻译质量广受好评。

◎媒体/名人推荐

本书的两位主人公是“人们怀念至今的人物。认真解读这两个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年代,而且有助于理解我们目前的世界”。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奥威尔与丘吉尔对批判性思维的坚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优雅地赞颂了两个以道德勇气面对生存危机的人,并证明一个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旧金山纪事报》

这本书提醒人们,为保护真相和说出真相而战是一场漫长的角力。——《洛杉矶时报》

丘吉尔与奥威尔从未见过面,但他们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社会应当如何运作,何谓个人自由,政治有着怎样的局限性,他们的看法相当一致,令人印象深刻。我本以为[他们会有分歧],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真是太有意思了。——约翰·勒卡雷

这是一部极具可读性、鼓舞人心且非常适时的作品,它向西蒙·沙马称之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建筑师”的两个人致敬。我希望在今天,在我们中间,依然有这样思维清晰、敢于捍卫道德的人。——《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这是一段辛辣而尖锐的历史,是送给历史爱好者的绝佳礼物。——《西雅图时报》

温斯顿·丘吉尔和乔治·奥威尔是一对令人敬畏的搭档,是20世纪最著名的两位人物。本书对两人进行了比较并得出新的见解……在讨论这一主题时,作者不落窠臼,不会将奥威尔架上圣坛,也不会对丘吉尔过于虔诚。——《新闻日报》

一本书的盛宴,充满了观察和见解,使我们能够以新鲜而富有启发性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人物,并通过他们看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新政治家》

作者讲故事的天赋令人手不释卷。——《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这本书极好地展现了丘吉尔和奥威尔在面对威权主义时所坚守的道德勇气、政治勇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振奋之作。——《出版人周刊》

作者极具写作天赋,讲述了两个非凡人物毕生不懈的斗争。——《书单》

精彩地描写了两个捍卫自由民主并为其制定标准的人,这些标准至今仍令人不安地遥不可及。——《科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温斯顿·丘吉尔与乔治·奥威尔的双人传记。两位传主一生中从未碰面,但人生际遇却非常相似,都曾为了思想的独立和自由而战。作者一改传记作品平辅直叙的写作模式,将焦点集中在成就丘吉尔与奥威尔今日形象和历史地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两人年轻时都曾远赴大英帝国边陲,丘吉尔在阿富汗见证了帝国的荣光,奥威尔则在缅甸初识帝国主义的压迫。20世纪30年代,两人都与死神擦肩而过,丘吉尔在纽约遭遇了车祸,而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被子弹射中脖子。当时,丘吉尔是个落魄的政客,奥威尔是个名气一般的作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了20世纪末,他们会成为英国现代历史上的巨人。

人们常常忘记这两人曾孤独地对抗法西斯主义。当西方社会认可、附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时,丘吉尔与奥威尔都有远见地看清,历史与文明发展的关键是人们的自由。丘吉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造就了经典的警世寓言。在今日,探讨这两位重要人物,“不仅关系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年代,而且有助于理解我们目前的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托马斯·E.里克斯(Thomas E. Ricks),资深军事记者,曾任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特约编辑。两次获美国普利策国内报道奖。著有多本畅销书,除本书外,还有《纽约时报》畅销书《大国与将军》和普利策奖决选作品《大败局: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冒险》(Fiasco: The American Military Adventure in Iraq)。

译者简介

朱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英国阿伯丁大学现代语言及口笔译专业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讲授翻译理论、口笔译及中文等课程。从事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多年,广泛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类题材。

吕品,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曾经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多年来一直为数家中文媒体撰稿,以书评和时评见长,阅读广泛,对英国时事、文化、媒体具有深入了解。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

第一章 两个叫温斯顿的人
第二章 冒险家丘吉尔
第三章 警察奥威尔
第四章 丘吉尔:30年代落魄记
第五章 奥威尔的炼成:西班牙,1937年
第六章 丘吉尔的炼成:1940年春
第七章 抗击德国,示好美国:1940—1941年
第八章 丘吉尔、奥威尔及英国的阶级斗争:1941年
第九章 美国参战:1941—1942年
第十章 严酷的战后世界:1943年
第十一章 《动物庄园》:1943—1945年
第十二章 丘吉尔与不列颠:衰落与成就,1944—1945年
第十三章 丘吉尔的反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十四章 奥威尔:成就与辞世,1945—1950年
第十五章 丘吉尔:余生黯然,1950—1965年
第十六章 奥威尔:声名鹊起,1950—2016年
后记 丘吉尔与奥威尔的道路
致谢
注释
索引
照片版权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丘吉尔在德黑兰看到了英国的衰落。他认为德黑兰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然而,他的一些最亲密的顾问却并没有这样的敏锐度。在德黑兰期间,贾德干在日记中写道,他“对这次会议感到厌烦,无所事事,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查看原文)

芝麻
9赞
2025-09-14 22:53:33

—— 引自章节:第十章 严酷的战后世界:1943年

经济增长为个人创造了空间,也为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尽管互联网具有侵入性,但它在鼓励个人表达方面仍然是利大于弊的。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通常需要拥有一定财力才可能成为出版商。现在情况不同了,任何会用电脑的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广播观点、事实和图像。缺点是,或府和企业可以利用所有这些数据,使互联网成为《1984》中的双向电幕胶的东西,但更加包罗万象,是一个结合了国家监督和资本主义商业的巨大机制。

奥威尔看到人们可能成为国家的奴隶,但他没有预见到,人也可能成为另一种让他感到恐惧的东西一一公司的产品,人作为数据资源被无休止地挖掘、兜售。毫无疑同。如果奥威尔在世,他将会对这类事情提出强有力的抨击。 (查看原文)

芝麻
6赞
2025-09-16 21:22:49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奥威尔:声名鹊起,1950—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