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弥留之际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 写尽母女关系的爱与痛,反思婚姻与母职中的女性困境

在母亲弥留之际,波伏瓦陪伴病床前,回望母女间既爱又恨的矛盾关系,那些控制与反抗,伤害与报复,入侵与逃离,终随时间化作悲悯深沉的理解。

她看见母亲的一生,正是无数女性命运的缩影。父母的婚姻悲剧,不但影响着她日后的人生选择,也催生了她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

● 催人泪下的临终纪实,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一份绝无仅有的生死实录,浓烈动人的情感中亦有冷静锋利的视角,当我们与作为女儿的波伏瓦一同感受温柔与哀伤,也在随哲学家波伏瓦从存在主义角度直面并理解死亡。

●阅读波伏瓦的入门之作:短小的文本与简单的表达,直接通往波伏瓦内心柔软秘密之地,萨特高度评价。

内容简介:

《她弥留之际》是波伏瓦关于母亲与母女关系的回忆录。

接到母亲摔伤的消息,波伏瓦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骨折,但意外发现的癌症却在几周内迅速夺走了母亲。在无尽的内疚与哀伤中,波伏瓦记录下母女间最后的时光,其中也穿插了对母亲一生的追忆和对母女关系的反思。在波伏瓦眼里,母亲谦卑又自大,强悍亦脆弱,为婚姻和家庭牺牲自我,又无法放弃对女儿的掌控与入侵。她曾对母亲厌恶恐惧,但如今面对病床上这个垂死的老妇人,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悲悯深沉的爱。在本书中,她罕有地展露柔软内核,但视角依然锋利,透过私人经验,她对女性地位、临终伦理等社会问题的反思亦发人深省。

通过这部充满痛苦、柔情、遗憾和矛盾的作品,波伏瓦将引领我们重新理解衰老、死亡、生命和爱的意义。

作者简介:

西蒙娜 · 德 · 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重要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认为是“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1945年与萨特等人共同创办《现代》杂志,积极参加战后法国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经典著作。

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我父亲去世之后,她就已经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所展现的勇气令人惊叹。她悲痛欲绝,却并没有陷入过往,而是享受重返自由的乐趣,按照自己的品位重新塑造生活。我父亲一毛钱都没有给她留下,那时她已经五十四岁了。她通过了很多考试,参加各种培训,还拿到了一个资格证书,这个证书让她获得了一份红十字会图书馆管理员助手的工作。她又开始学骑车,每天骑车上班。战争结束后,她考虑过在家里做裁缝。那时候我也有能力帮助她。不过悠闲的生活并不适合她,她最终还是急切地投身于自己想要的生活,为自己找了一大堆事。她先是在巴黎郊区的一个防痨疗养院的图书馆无偿工作,后来又去了他们社区的天主教联谊会的图书馆。她喜欢收拾图书,给它们包上书皮,整理分类,保管查阅卡,给读者一些建议。她学习了德语和意大利语,还把英语捡起来了。她在缝纫工厂做刺绣,参加慈善义卖和各种演讲,结识了一大堆新朋友,也和那些被我父亲的坏脾气吓跑的老朋友重续旧缘,开心地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招待他们。最后,她也有能力去进行自己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的活动:旅行。顽强地同自己僵硬的双腿关节做斗争。她去维也纳和米兰看我的妹妹。夏天,她一瘸一拐地走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大街小巷,参观比利时和荷兰的博物馆。这几年,她几乎瘫痪了,只好放弃了周游世界。不过只要有朋友或者亲戚邀请她到乡下或者巴黎以外的地方去,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她:她会毫不犹豫地在乘警的帮助下登上火车。她最喜欢坐汽车旅行。前一段时间,她的侄孙女卡特琳还在晚上开雪铁龙2CV载她去梅里尼亚克,速度超过450公里。她下车时精神百倍,如同绽放的花朵。

她的活力使我惊奇,她的勇敢让我肃然起敬。
(查看原文)

lil missfreak
4赞
2021-07-24 18:12:09

她似乎很愧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如果你为她做了什么事情,她就会无限地感激你。这实在让人心碎。 (查看原文)

一朵
1赞
2025-08-16 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