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宪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西方现代思想丛书6:自由宪章》是“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系列之一,全书分为自由与自由的诸种含义;平等、价值和功德;法治的起源;经济政策与法治;福利国家中的自由;工会和就业;货币政策框架;农业与自然资源等数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原籍奥地利,后于1931年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获得英国国籍。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商业盛衰周期性》(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1928)、《价格与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1)、《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Monetary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tability,1937)、《利润、利息和投资》(Profits,Interest and Investment,1939)、《资本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1941)、《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44)、《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1948)、《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哈里特·泰勒》(John Stuart Mill and Harriet Taylor,1951)、《科学的反革命》(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1952)、《感觉的秩序》(The Sensory Order,1952)、《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1960)和《法律、立法和自由》(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1973-1979)等。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和冈纳·缪尔达尔(Cunnar 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享有巨大的世界性声誉,然而,他的这种声誉却是随着时代倾向的变化经历了几起几落之后才得以确立的。作为30年代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出倡导者,他在关于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从此,他丧失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但这一经历却使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意志论者”名声又传播起来,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成为一名不容忽视的大思想家。不过,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其地位却是晚至70年代之后才得以恢复的。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福利国家政策实践的结果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哈耶克自然应运再起,他的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以此为背景。此后,哈耶克无论是作为经济学家,还是作为政治哲学家,都一直处于一生中最辉煌的地位,而且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美国,他成为正在兴起的“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领袖;在英国,连公认最保守的撒切尔夫人也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

导言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自由的价值
第一章 自由与自由的诸种含义
第二章 自由文明的创造力
第三章 进步的一般意义
第四章 自由、理性和传统
第五章 责任与自由
第六章 平等、价值和功德
第七章 多数人的统治
第八章 受雇与独立经营
第二篇 自由与法律
第九章 强制与国家
第十章 法律、命令和秩序
第十一章 法治的起源
第十二章 美国的贡献:宪法制度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与行政:“法治国家”
第十四章 个人自由的各种保障
第十五章 经济政策与法治
第十六章 法律的衰落
第三篇 福利国家中的自由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衰亡和福利国家的兴起
第十八章 工会和就业
第十九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章 税收与再分配
第二十一章 货币政策框架
第二十二章 住房和城市规划
第二十三章 农业与自然资源
第二十四章 教育与研究
后记 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Many people who agree that the family is desirable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orals, tastes, and knowledge still question the desirabilit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erial property. Yet there can be little doubt that, in order that the former may be possible, some continuity of standards, of the external forms of life, is essential, and that this will be achieved only if it is possible to transmit not only immaterial but also material advantages. There is, of course, neither greater merit nor any greater injustice involved in some people being born to wealthy parents than there is in others being born to kind or intelligent parents. The fact is that it is no less of an advantage to the community if at least some children can start with the advantages which at any given time o… (查看原文)

NewmanLoathesU
6赞
2013-09-30 11:26:58

—— 引自第154页

We are not concerned here with the chief argument for private inheritance, namely, that it seems essential as a means to preserve the dispersal in the control of capital and as an inducement for its accumulation. Rather, our concern here is whether the fact that it confers unmerited benefits on some is a valid argument against the institution. It is unquestionably one of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inequality. In the present context we need not inquire whether liberty demands unlimited freedom of bequest. Our problem here is merely whether people ought to be free to pass on to children or others such material possessions as will cause substantial inequality. (查看原文)

NewmanLoathesU
6赞
2013-09-30 11:26:58

—— 引自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