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山陵可谓是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国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孙中山的葬事与“再造民国”政治目标的互动过程,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再造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文化运作方式,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政治史,为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简介:

李恭忠:1974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侧重于公共记忆与政治文化史、近代概念与思想文化史、秘密结社与社会史等领域。著有《近代中国社会史论》(2018)、《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2011)等,译著有《文化记忆研究指南》(2019)、《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2018)、《历史社会学手册》(2009)等。

导言
一、 从生前到死后: 孙中山研究的视角转换
二、 事件: 文化史研究的可能路径
三、 政治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四、 叙事与历史学的“修辞”
五、 本书基本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再造民国: 孙中山的政治遗产
一、 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
二、 去世前后的多元评价
三、 从安葬逝者到身后形象塑造
第二章
内部整合: 葬事筹备处的沿革
一、 葬事筹备处的构成与职能
二、 党内权威重建与葬事筹备处的政治角色
第三章
工程政治: 陵墓征地、设计和建造
一、 征地: 国家与民众,中央与地方
二、 设计: 一次文化传播事件
三、 建造: 国民党、专业人士与建筑商
第四章
建筑精神: 开放的纪念性
一、 选址南京的深意
二、 建筑精神的构想与表现
第五章
党葬仪式: 1929年“总理奉安大典”
一、 “党国”与“党葬”
二、 奉安大典的宣传
三、 奉安礼仪和场面
四、 “奉安”中的杂音
第六章
国之圣地: 集体谒陵与政治日常化
一、 “党国”高层集体谒陵
二、 军公教和社会团体谒陵
三、 政治规训与休闲观光的调和
第七章
新式偶像: 从“总理”到“国父”
一、 至尊的“总理”
二、 无上的“国父”
三、 “中山”之不朽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孙中山的身后葬事,本就是一种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的文化资源。作为事实上全权办理葬事的机构,葬事筹备处独掌这一文化资源长达近三年之久。但它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却不无微妙之处,原因在于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元老要人分散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各地,相互之间不无政见和派系分歧,党内缺乏统一的中央权威。葬事筹备处成立之初,人员不是出于国民党中央的委派,而是出于一批元老要人的推举,其成立过程本身就带有非正式性质。在党内权威缺失、组织涣散的情况下,它与国民党内常规政治生活的关系也呈现疏离状态。随着党内权力格局的重新整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权威逐渐树立起来,并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成功而转变为新的国家权力。在此过程中,葬事筹备处亦逐渐与新的中枢当局汇合,最终完全融入新的“党国”权力体系之内。葬事筹备处这一短暂的历史沿革,可谓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阵营“再造国家”过程中内部组织整合及权力结构重组的具体见证。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025-06-17 14:29:1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经过多方研议,当局认为不便改变原定路线。刘纪文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详细解释不能改变线路的理由,以及政府对于被拆市民的补偿安置办法,同时提醒民众,“不忍一时痛苦者,断不能享永久之幸福;而谋多数人之利益,尤不能不牺牲少数人利益”。南京市政府编辑的《首都市政周刊》也刊载宣传文章,拿出拿破仑改造巴黎城市道路系统的成功先例,以及英国人由于保守导致伦敦道路交通不便的反面例子,并且告诫市民:“我们做首都的市民,尤其是做革命时代首都的市民,我们必须拥护首都的建设计划。要拥护首都的建设计划,必须要有相当的牺牲。”最终,除了官有和公有房地之外,民有土地被征1532平方丈,民有房屋被拆242平方丈,涉及440户。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025-06-27 22:20:09

—— 引自章节: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