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对手方视角,从清廷“制度应急”角度写辛亥,看“被革命”如何倒逼皇权系统升级、崩坏。
★系统掘译清宫、路透电报、法情报处等海外密档,一手材料占全书七成,缉拿孙中山、查禁《民报》、日俄间岛案等细节首次曝光。
★以五权宪法、边地革命、海外筹款为切口,揭示辛亥并非简单的政权易手,而是一场把考试、监察等传统资源嵌入共和框架的“制度重构实验”,为理解近代中国政体转型提供关键坐标。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及其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学术著作。本书以1895年至1912年间的晚清政治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研究对象,着重从“革命的对手方”视角,以实证研究细致梳理清政府因应革命者及革命活动的举措政令及制度变革,呈现晚清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言行背后的制度实际运作形态及其结构性变迁,清晰呈现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革命萌动与朝野反响”聚焦于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认知及侦缉,探讨戊戌前后孙中山的政治形象以及清政府与孙中山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编“革命高涨与制度因应”深入分析1905—1911年孙中山的海上革命之旅、五权学说的提出及其指向,以及清政府查禁《民报》问题和丁未皖案的制度因应。下编“辛亥鼎革与政党较量”则着重探讨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康梁派国民党发覆以及辛亥革命后康梁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在绪论部分详细回顾了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强调从制度结构重新审视辛亥革命史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了晚清时期各方政治势力在革命浪潮中的互动与博弈,以及这些互动如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书中不仅关注清政府与革命党之间的直接对抗,还深入探讨了保皇会、立宪派、新知识界等各方势力在革命进程中的角色与影响,展现了晚清政治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晚清政治史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各方势力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编辑推荐】
如果革命不仅是街垒与枪声,更是一套制度被撼动、修补、重塑的全程,那么这本书把镜头调转180°:让我们先看见那个被撼动的皇权系统如何运转,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瓦解。作者掘清宫密档、路透电报、法情报处罕见案卷,以清廷“对手方”视角重审1895—1912:缉拿孙中山的密令、查禁《民报》的通牒、日俄间岛交涉的急电,皆成为制度裂缝的显微切片;五权学说在异域船舱里诞生、边地起义与海外筹款的齿轮咬合,则预示了共和框架的初次试模。制度不是背景,而是主角;历史不是单线叙事,而是多方势力的动态拼装。读罢掩卷,辛亥的波澜不再只是改朝换代的符号,更是一段权力自我更新、又终被更新吞噬的壮阔脉络。
作者简介:
安东强,河北赵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政治制度史、辛亥革命史、孙中山研究,著有《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孙中山史事编年(第2卷)》《清代科举制度与文体》(即出)学术专著。编纂《孙中山思想政见各方论争资料集》《中山大学校史文献汇编(1950年卷)》,曾获首届“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一等奖。
绪论
一、接续者的基础与潜在空间
二、各方视野下的清末革命及革命党
上编 革命萌动与朝野反响
第一章 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认知及侦缉
一、乙未年广东当局的应对策略
二、海外与国内的互动
三、外务部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 戊戌前后孙中山的政治形象
一、自传:蜚声国际的革政者
二、汉学辞典:名垂于史
三、国内报刊上的政治形象
第三章 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一、东亚舆情要津
二、中外交涉的参考
三、以北洋为枢纽
四、酝酿直接合作
第四章 驻日公使杨枢与中日关系
一、“使才”
二、交涉日俄战事
三、整顿和规范留日学务
四、驱逐孙中山
五、交涉东北问题
中编 革命高涨与制度因应
第五章 1905—1911年孙中山的海上革命之旅
一、革命的航程
二、船板上的革命
第六章 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节点及指向
一、新文本与新节点
二、政治考量与指向
三、隐与显的历史回应
第七章 清政府查禁《民报》问题
一、《民报》的销售
二、国内查禁的缘起与举措
三、查禁后的延续影响
第八章 丁未皖案的制度因应
一、清政府高层的反应
二、国内舆论与政治风向
三、海外革命党与立宪党、保皇派的反响
四、长江防务的调整
第九章 辛亥广州起义的朝野反响
一、清廷应变
二、广东当局善后
三、广东民众的反应
四、中外舆情另一面
下编 辛亥鼎革与政党较量
第十章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在国内的政治影响
一、制度的规划者
二、革命的吹鼓手?
三、革命领袖与总统人选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前后康梁在国内的活动
一、续开党禁
二、秘密联络各方势力
三、梁启超回国的分歧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后康梁派国民党发覆
一、改党名为“国民党”
二、海外各埠改组反响
三、为他人做嫁衣裳?
余论: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对手方与孙中山的政治形象
二、清朝制度因应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秩序变革
三、革命的制度构建与各方接受史
征引文献
一、档案
二、报刊
三、其他文献
四、论著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