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中世纪史教授帕特里克·J.格里于2010年5月在耶路撒冷进行的“纪念梅内姆·斯特恩”历史讲座上的讲稿结集。书稿从欧洲各国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以外的“方言”)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新兴世俗欧洲的方言与世俗权力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语言历史,以及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认同乃至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彼此争夺的过程。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J.格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中世纪史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世纪史杰出教授。在中世纪史尤其是社会和文化等诸议题上贡献巨大,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欧洲民族奠基神话及其在现代欧洲的应用及影响。
刘林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洲中古史、史学史等方向的教学研究。
中译本序
序(伊扎克·辛)
导论
第一章 欧洲语言丰碑的创制
第二章 宗教与语言
第三章 新兴欧洲的方言与世俗权力
译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授帕特里克・格里先生的近作。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对民族主义在现当代世界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与反思。这个目的是以语言为视角和依托,通过学术史和历史两个层面的分析实现的。他敏锐地指出,方言在中世纪兴起并成为书面语言,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和政治权力的运作,并非意在创制民族语言,更与民族认同无关。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产物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历史的严重曲解。 (查看原文)
哭之笑之
7赞
2019-11-19 16:17:53
—— 引自章节:译后记
到19世纪30年代,全欧洲都有一群各色的手稿收集狂,但各自的动机差异巨大。他们已开始编辑各种文本,从重要的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到不著名的论文(《笺释》《弗莱辛残篇》)以及匿名的注释(glosses)和旁注,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急于复原各自民族传统的方言文本:托科林搜寻丹麦语手稿,发现了《贝奥武甫》;科彼塔尔寻找斯洛文尼亚语文献,发现了《弗莱辛残篇》;马斯曼找寻德语文献,发现了一份哥特语的“约翰福音”注释;在牛津搜寻法国历史文献的米歇尔,则在牛津博德林图书馆的迪格比(Digby)手稿23里发现了《罗兰之歌》。但是,每份文献都成为了其发现者完成任务的障碍。
托科林拖延很久的《贝奥武甫》于1815年问世,遇到的间题或许最严重。他宣称该文献是一首盎格鲁撒克逊方言的丹麦文诗歌(Poema Danicum Dialecto Angelosaxonica),暗指盎格鲁-撒克逊语是古诺斯语(也就是丹麦人的祖先语言)的一种方言。正如汤姆·希佩(Tom Shippey,1943一)指出的,这反过来又意味着,不但英国人是真正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而且他们位于斯莱斯威格(Slesvig)的故乡盎格伦(Angeln),也一直是斯
堪的纳维亚人的,并应当继续如此”。雅各·格林先前把古英语归类于西日耳曼语而非斯堪的纳维亚语。因此,《贝奥武甫》的语言和起源就迅速成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论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日耳曼一派的支持者,如尼古拉斯·奥岑(Nicholaus Outzen)和弗里德里克·克里斯托弗·达尔曼
(Friedrich Christoph Dahlmann)认为,该史诗并非用斯堪的维亚
方言,而是用西日耳曼低地德语的一种方言写成。这证明北石勒苏益格是德意志的(urdeutsch),也证明丹麦人只是在盎格鲁人迁徙到不列颠后才夺取了该地。随着领土争端演化为暴力冲突,后来的几十年里,… (查看原文)
雪莱
4赞
2022-12-17 20:57:4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欧洲语言丰碑的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