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1930年代,受一家左翼图书俱乐部委托,奥威尔前往英国北部工业区,调查记录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奥威尔所做的不仅仅是调查;他下到矿井最深处,住进破败肮脏的工人住宅,用笔尖使煤矿工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纤毫毕现,8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真实得振聋发聩。而这副图景所传递的绝望与贫穷更是有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可怕震撼力。同时,威根码头之路也是奥威尔审视自我内心的社会主义之路。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的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逐渐怀疑进而痛恨当时割裂英国社会的森严阶级壁垒。因为在他的心中,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意味着一种理念:“正义与自由”。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奥威尔作品全集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巴黎伦敦落魄记》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奥威尔小说全集
《缅甸岁月》
《牧师的女儿》
《让叶兰继续飘扬》
《上来透口气》
《动物农场》
《一九八四》
奥威尔散杂文全集(1—4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此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难题,你将了解到在西方国家阶级区分的真实秘密—为什么一个欧洲资产阶级人士,即使他自诩共产主义者,也得经过一番挣扎才能认为工人阶级其实与自己是平等的人。六个字就能总结出来,但这六个字如今人们不敢轻易说出口,但在我小时候这几个字可以随便说出来。这几个字就是:下等人臭死了。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熏陶—下等人臭死了。显然,这是你无可逾越的障碍。因为,没有任何喜爱或憎恶的感觉能像具体的感官刺激那么深刻。种族仇恨、宗教仇恨、教育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甚至是道德法则上的差异,这些都可以克服,唯独生理上的厌恶是无法克服的。 (查看原文)

Rhodesia
2 回复
9赞
2019-08-27 22:22:37

—— 引自章节:第八章

然而,失业对任何人的打击都是无情而毁灭性的,无论已婚人士还是未婚人土,对男人的打击尤为严重。即使你是天纵英才,也抵抗不住这种打击。我遇到过一两个颇有文学造诣的失业人士,还有几个我未曾谋面,但阅读过他们刊登在杂志上的作品。时不时,这些人会发表一两篇文章或故事,文笔显然要比那些专抬轿子的书评家大多数情况下大肆吹捧的货色要强很多。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华呢?他们那么有空,为什么不坐下来写写书呢?因为写书你不仅需要有舒适安静的环境——在工人阶级的家庭里很难有安静的一刻——你还需要有平静的心情。当失业的惨淡愁云笼罩在你的心头时,你没办法安静下来,你没办法让心中燃起进行创作的希望。不过,一个爱书的失业人士还是可以安心地读一读书。而那些一读书心就烦的失业者呢?比方说一个矿工,他从小就在煤矿里工作,除了当矿工之外什么也不会,他该怎么消磨无聊的日子呢?有人说他应该去找工作,但这种说法很荒谬,每个人都知道根本没有工作可以找。你不可能一连七年日复一日地找工作。 (查看原文)

阿布
6赞
2024-01-16 11:49:15

—— 引自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