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已死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私、物欲横流的社会,怎么能说“贪婪已死”呢?

四十年前,“经济人”概念和个人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人被视为天生的趋利动物,每个个体都会为自我实现而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人们相信,“经济人”能获得理解世界所需的一切知识;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国家就能达到善治,人民就能获得幸福。贪婪,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知识、财富、繁荣的贪婪,被认为是人类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数十年后,一场金融风暴和一场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一切。傲慢的“经济人”概念破产了: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不平等日益加深、个人主义走向极端,社会陷入了严重撕裂。由贪婪精神开辟的进取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在本书中,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与约翰·凯从社群主义的角度,围绕极端不确定性和社会凝聚力这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回顾了西方战后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发展脉络,探问今日世界纷扰动荡的源头与出路。他们提出,我们需要明确国家、市场与社群的角色和关系,重拾人类的社会属性,恢复社群功能,方能共渡难关。

「编辑推荐」

★ 两位杰出经济学家联袂创作,反思个人主义何以将人类社会导向极化与撕裂的陷阱

本书由两位杰出的英国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与约翰·凯合作撰写而成,针对等盛行于当代的个人主义、相关观念传统及其引发的社会和经济行为,分析它何以成为人类社会日益走向贫富差距加剧与极化撕裂的罪魁祸首。

★ 重新审视个人主义背后的观念传统,拷问当代思潮之中的关键概念

两位作者回顾了个人主义崛起背后的观念传统,批评性地分析这一传统下的“理性经济人”、财产权、绩优制、身份认同、权利话语等当代社会热议不断的概念,以及它们随着时代演变而产生的变化和偏离后果。

★ 细数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衰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政策与观念因素,回溯今日世界之源头

作者从政治局势变化、政策方针以及绩优制盛行带来的观念变化等角度,讲述了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衰过程,解释战后繁荣与平等的西方社会,何以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 来自经济学家的社群主义倡议,用务实的行动方案尝试唤醒人的社会属性

两位经济学家站在社群主义的立场上,借助众多哲学家思想中的社群主义成分,从哲学角度阐释人类的社会性本质,同时结合经济学的具体实例,指出倡导社群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可行性与紧迫性,呼吁人类的共同行动和通力合作。

作者简介:

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英国政府顾问,曾获莱昂内尔·吉尔伯奖、克林纳国际书卷奖、亚瑟·罗斯图书奖、埃斯托利尔全球事务杰出著作奖等。著有《最底层的10亿人》《战争、枪炮与选票》《资本主义的未来》等。2010年和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

约翰·凯(John Kay),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首任院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伦敦商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研究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著有《极端不确定性》《市场的真相》等多本著作。

前言
序 为什么是现在?
第一章 这里发生了什么?
第一部分 个人主义的胜利
第二章 个人主义经济学
第三章 权利
第四章 从公民权利到身份表达
第二部分 政府:困境的征兆
第五章 父权国家的兴衰
第六章 变化中的政治地壳板块
第七章 工党是如何失去工人阶级的
第三部分 共同体
第八章 我们的社群本质
第九章 社群主义国家治理
第十章 社群主义政治
第十一章 社群主义、市场及商业
第十二章 地域性社群
跋 避风的港湾
延伸阅读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如果不同权利发生冲突怎么办?盎格鲁一撒克逊世界的对抗性法律程序在本质上是二元的:有赢家有输家,权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在美国,关于堕胎的两极化争论要人们在“生命权”和“选择权”之间二选一。格伦顿是一个保守的天主教教徒,对她来说“生命权”是具有排他性的优先项;这引起了特朗普的注意,他做了一件激怒众多美国女性的事情一一将格伦顿任命为一个国际人权委员会的主席。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决类似“生命权”和“选择权”之间的冲突问题?从根本上说,哪方该赢似乎取决于谁能更有力地主张权利。在美国关于堕胎的辩论中,激烈的呐喊有时会转变成暴力。 (查看原文)

芝麻
1 回复
11赞
2023-01-11 21:22:4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权利

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识到,人类是自私和同理心、抱负和聪明才智、求知和困惑、竞争与合作的复合体,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塑造下完成的。但随着后辈经济学家们不断发展他关于市场的理论,这些关于人的理解被逐渐忽略了。现代人把斯密描绘成了一个自私的个人主义先知,“贪婪很好”这一信条的精神支持者。市场不被视为互惠互利的交换机制,而是人们为追逐个人利益斗智斗勇的战场。政治不被视为一种调解纠纷以求为所有人寻求良好结果的手段,而是一个高声争论的竞技场,参赛队员有如身处信息茧房,身边都是持有相同观点的人。 (查看原文)

芝麻
8赞
2023-01-09 09:42:37

—— 引自章节:序 为什么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