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体制经济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二元体制经济学》是周天勇的“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书内容结构分为三篇八章。

第一篇共三章。首先,论述计划与市场配置资源经济的思想实践,对转轨前的苏联和东欧相继进行的改革进行评述,并指出萨克斯模式对东欧国家和苏联瞬时转轨的影响。其次,利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学理论说明中国经济配置体制从“一元计划经济配置——以计划与市场二元配置的渐进并轨——一元市场经济配置”的历史逻辑,并对现有理论解释中国增长奇迹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现有的主流理论不能准确解释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再次,讨论了扭曲不可纠正的学理与体制性剩余问题,指出体制扭曲差值是其经济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变量,而体制扭曲则产生了巨量的产出损失和体制性剩余,造成了自然经济低速增长,并且这种体制性剩余无法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刺激再利用,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释放其经济潜能。

第二篇共四章。首先指出运用索洛模型等现代经济学主流分析方法,对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历史来源解释和未来潜能展望,存在模型本身假设场景与中国体制不符的局限,应当从改革开放使 TFP增长由负转正、市场化改革使要素生产率提高、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使其交易获得从零价格到市场价溢值和土地有偿出让发生从零价格到市场价的溢值从而使其直接以生产法核算进入GDP等方面进行解释。其次,建立一套将体制扭曲差值内生化为生产和需求增长函数,从而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进行仿真的数理逻辑算法。最后,从土地房屋是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市场经济有价值资产的二元体制视角出发,研究消费价格低迷、土地房屋的二元体制能否维持和未来推进城乡土地和农村住宅的市场化和资产化进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篇共一章,从方法上回顾中国渐进改革,并与今天和未来要进行的改革进行比较。在方式上讨论重大改革是从增量入手还是对存量全部进行?重大发展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还是分区域、类别先后启动和实施?通过土地要素市场化、土地房屋资产化、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分配和财政体制,以及资本要素配置这五方面的关键性体制改革措施,调动增长潜能、提供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最后,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与促进创业就业,从根本上平衡产能过剩,改变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保证宽松的国内消费需求环境和条件,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中高速增长。

作者简介:

第一篇 二元体制特长周期转轨和运行的逻辑
1 一元计划理念与苏联东欧的瞬时转轨
1.1 计划与市场配置资源经济各自的思想源泉
1.2 计划与市场配置资源经济各自的实践
1.3 转轨前苏联和东欧相继进行的改革
1.4 萨克斯模式和俄罗斯与东欧各国的瞬时转轨
2 结构和体制双二元转型的中国
2.1 二元结构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结构转型
2.2 中国的一元计划经济配置体制
2.3 历史和逻辑:一个渐近转轨的二元体制
2.4 现有理论解释中国增长奇迹的困惑
3 扭曲不可纠正的学理与体制性剩余
3.1 体制扭曲的不可纠正性
3.2 关键性变量:体制扭曲差值
3.3 产出损失:体制扭曲性要素、消费和资产剩余
3.4 体制性扭曲与自然经济低速增长
第二篇 长周期转轨国家的供需均衡增长及其稳定
4 二元体制经济增长奇迹的核算解释
4.1 三次大力度改革安排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4.2 土地资产化从零价格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结论和学理含义
5 供给侧禀赋优势与市场化改革增长潜能
5.1 中国经济增长的禀赋条件优势
5.2 生产侧改革与增长数理关系的再梳理
5.3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建设创新开放型国家
5.4 增加土地战略的增长效应
5.5 供给侧重大改革与发展举措推动增长的仿真
6 居民消费体制性收缩与未来疏通扩张的仿真
6.1 消费需求不足:体制扭曲性流量收缩
6.2 消费需求各方面循环梗阻与经济下行收缩
6.3 居民消费阶段与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机遇
6.4 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投资需求加速增长的展望
7 资产化改革与中国金融体系可能的稳定性
7.1 高负债发展趋势与分析的逻辑和方法
7.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货币深化的过程
7.3 未来资产对货币和债务的缺口及其金融风险
7.4 土地房屋资产化:安全增长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 决定21世纪中国命运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
8 改革方案和发展战略
8.1 改革:历史回顾与未来的机遇期安排
8.2 良性循环和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性改革
8.3 居民收入倍增与促进创业就业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