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部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法国鬼才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力作《耗费的概念》与《被诅咒的部分》,书后附同济大学教授张生长文导读。在这本书中,巴塔耶就人和世界的观念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提出的“普遍经济学”为传统经济观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在巴塔耶这里,读者会遭遇墨西哥的活人献祭、 路德的宗教改革、“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巴塔耶的见解是素朴却惊人的:作为万物之源的太阳不求回报地给予,因此“过剩”永远存在,积聚起来的能量只能在丰盛和沸腾中被浪费。对他而言,世界,以及他的个人生活,都被沸腾所鼓舞。

【内容介绍】

1949年,在《被诅咒的部分》出版之际,巴塔耶表示自己十八年来一直致力于撰写这部表现世界的作品,而十六年前发表在《社会批评》杂志上的《耗费的概念》则是其初步研究成果。对于乔治•巴塔耶,《被诅咒的部分》“在某些特定学科之外,触及了每一个研究地球上能量运动的学科的关键问题……从地球物理学到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甚至那些可以被认为属于艺术、文学和诗歌的领域都首先与过剩能量的运动……相关联,这一运动体现在生活的沸腾之中”。这项工作的深刻意义在于:世界的沸腾——“舍弃”“排出”和“爆发”——被构想为不断赋予作者生命活力的沸腾。因此,《被诅咒的部分》在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 、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译者介绍 】

刘云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胡陈尧,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生。

引言 巴塔耶与世界
耗费的概念
1. 传统效用原则的不足
2. 损失原则
3. 生产、交换和非生产性耗费
4. 富人阶级的功能性耗费
5. 阶级斗争
6. 基督教与革命
7. 具体事实的非从属性
被诅咒的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导言
一、 普遍经济的意义
1. 经济对地球能量流动的依赖性
2. 毫无利益地损失无法用于系统增长的能量过剩的必要性
3. 有机体或有限整体的贫困与自然界的财富过剩
4. 战争:过剩能量的灾难性耗费
二、 普遍经济规律
1. 生化能量的过剩与增长
2. 生长的限制
3. 压力
4. 压力的第一个效应:扩张
5. 压力的第二个效应:挥霍或奢侈
6. 自然界的三种奢侈:吃、死亡和性生殖
7. 经由劳动和技术的扩张以及人的奢侈
8. 被诅咒的部分
9. “普遍”观点与“特殊”观点的对立
10. 普遍经济的解决办法与“自我意识”
第二章 历史资料(一):消耗社会
一、 阿兹特克人的献祭与战争
1. 消耗社会与劳动社会
2. 阿兹特克人世界观中的消耗
3. 墨西哥的活人献祭
4. 刽子手与牺牲者的亲密关系
5. 战争的宗教特征
6. 从宗教至上到军事效益至上
7. 献祭或消耗
8. 被诅咒的、神圣的牺牲者
二、 竞争性馈赠(“夸富宴”)
1. 炫耀性馈赠在墨西哥社会中的普遍重要性
2. 富人与仪式性挥霍
3. 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夸富宴”
4. “夸富宴”理论(1):被归结为权力“获取”的
“馈赠”的悖论
5. “夸富宴”理论(2):馈赠的表面无意义
6. “夸富宴”理论(3):“地位”的获得
7. “夸富宴”理论(4):首要根本法则
8. “夸富宴”理论(5):模糊不清与矛盾
9. “夸富宴”理论(6):奢侈与苦难
第三章 历史资料(二):军事行动社会
1. 赋予伊斯兰教意义的困难
2. 伊斯兰教历纪元之前阿拉伯人的消耗社会
3. 诞生中的伊斯兰教或归结于军事行动的社会
4. 晚期伊斯兰教或回归稳定
第四章 历史资料(三):工业社会
一、 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变革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 中世纪理论与实践中的经济
3. 路德的伦理立场
4. 加尔文主义
5. 宗教改革运动的远期影响:生产世界的自治性
二、 资产阶级世界
1. 在行动中寻找内在性的根本矛盾
2. 宗教改革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性
3. 现代工业世界或资产阶级世界
4. 物质困难的解决与马克思的激进主义
5. 封建社会和宗教的残余
6. 共产主义以及人与物之用途的一致
第五章 现时资料
一、 苏联的工业化
1. 非共产主义群体的困境
2. 对于共产主义的精神立场
3. 与积累相反的工人运动
4. 沙皇对积累的无力与共产主义的积累
5. 土地“集体化”
6. 对严酷工业化批判的无力
7. 世界问题与俄国问题的对立
二、 马歇尔计划
1. 战争的威胁
2. 生产方式之间非军事竞争的可能性
3. 马歇尔计划
4. “普遍”行为与“古典”经济的对立
5. 从弗朗索瓦•佩鲁的“普遍”利益到“普遍经济”的观点
6. 苏维埃的压力和马歇尔计划
7. 只有战争的威胁能够“改变世界”
8. “动态和平”
9. 与美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类发展
10. 对财富最终目标的意识与“自我意识”
附录 从普遍经济学到普遍历史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已经通过分析和统计指出,新教徒在资本主义组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甚至今天还能在某个地区看到新教徒选择经商,而天主教徒则更乐意选择从事自由职业。在拼命工作、精于计算利润的工业者的精神状态与新教平凡的严肃之间,似乎存在某种亲缘关系。这一方面,发挥最大作用的并非路德的教义。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范围(荷兰、大不列颠、美国)在总体上与工业发展良好的地区一致。路德发起了一次单纯的、半农民式的反抗。加尔文则表达了商业城市里中产阶级的愿望:他身上具有一个熟悉商业的法学家反应。……
【路德的伦理立场】中世纪的慈善行为、宗教团体和托钵僧、庆典和朝圣,或许并没有因其泛滥而激怒路德:路德首先摒弃的是通过这些手段获取功德的观点。……相比于奢侈本身,路德更加质疑的是通过大量花费个人财富而进入天国的可能性。……在路德眼中,唯一的办法在于将上帝与不属于信仰的深刻内在生活的一切、与我们能做并能实现的一切彻底分离。因此,在生产价值之外,财富被剥夺了意义。静修的闲散、对穷人的施舍、庆典和教会的光辉都不再具有任何价值,或被视为魔鬼的征兆。路德的教义是对资源巨大耗费体系的彻底否定。
【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反应是严格意义上的否定。对他来说,无论人多么无力于在其世俗活动中回应上帝,人类活动都应屈从于道德法则。路德保持着教会对高利贷的传统诅咒,对于买卖通常只表现出古老经济观念所固有的憎恶。但加尔文摒弃了对有息借贷原则上的谴责,并基本上承认贸易的道德性。他说“为什么经商不能比拥有一份地产带来更多的收益呢?如果不是源于自身的勤奋和他的行业,那么商人的利润来自何处?”出于这个原因,韦伯认为加尔文主义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具有决定性价值。……在韦伯之后,托尼强调其思想的传播对资产阶级世界的表达。在托尼看来,他之于他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就等同于马克思之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他为资产阶级带来了组织… (查看原文)

夜浣瞳
3赞
2019-06-25 09:42:47

—— 引自第160页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新教的严格,将一种清晰的形式赋予混乱的朦胧愿望,它比加尔文主义更加排斥人在行动中直接寻找自我的倾向,并坚决拒绝愚蠢的感情行为(更确切地说,即由感情驱动的审美行为,它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总之希望做那些无法被做,而只能被感受、被接受的事)。马克思认为行动应专属于物质安排的变化,明确提出物(经济)相对于其他事物(宗教的,或普遍来说情感的)的根本独立性,而加尔文主义仅仅粗略论及这一点。同时,他强调相对于行动,人回归自我(回归深刻和存在的内在性)的运动具有独立性。这一运动只有在实现自由后才能发生,它只有当行动结束时才能开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张是彻底将物(经济)的世界从一切外在于物(经济)的因素中解放出来。正式通过彻底穷尽物所蕴含的可能性(毫无保留地服从物的要求,用“物的统治”取代个人利益的统治,使将人归结为物的运动达到其最终结果),马克思坚决主张将物归于人,将人归于自我支配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被行动所解放的人坚决实现自身与物的完美一致,他将以某种方式在其身后拥有物:物将不再控制人。历史将开启新的篇章,人终于可以自由地回到其自身的内在真理,随心所欲地支配那个未来的自己,那个他今日因被奴役而无法成为的自己。 但同样出于这样的立场(就内在性而言,它倾向于回避,并没有提供任何建议),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对加尔文主义粗略主张的实现,不如说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它谴责资本主义没有严格地解放物,除偶然性和个人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目标。 (查看原文)

夜浣瞳
1赞
2019-06-26 13:05:23

—— 引自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