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目录
序言: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汪晖)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做的研究是属于宪法学的领域,就是用宪法学的一系列范畴移到康有为身上,追问他、拷打他,只有这样,才能从他身上逼出一套宪法学的知识。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康有为讲的一系列概念,譬如,他是如何谈主权的,如何谈政府组织的,谈分权时,他又谈总统制还是议会制,在地方政治上他是主张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加上某种意义的地方分权。这样可以看到,康有为对我们今天整个宪法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尝试着把康有为身上的儒家色彩抹掉,让康作为一个宪法学家去与自由派对话。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 回复
3赞
2012-02-28 16:06:09

—— 引自章节:曾亦书会议记录-海裔的发言

清王朝的政体具有“复合君主制”的特色,皇帝与其统治下的不同区域和租群建立起不同的法理关系,清王朝的同一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皇帝的有形的身体,而非制度的同一性建立的:他是汉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可汗,满人的族长,西藏喇嘛教的保护人,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民族隔离政策,致使不同租群无法通过日常交往形成共同的集体认同。这一隔离政策直到晚清推行新政,“化种族之畛域”时才逐渐放开。皇帝绝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顶点,他也是将这个庞大的王朝凝聚在一起来的纽带。一旦“皇帝解纽”,这个庞大的国家也就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查看原文)

十四姨
2赞
2012-03-14 09:39:28

—— 引自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