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分三编:第一编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第二编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第三编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当代国际关系史(1945—2010)的发展脉络,论文都是刊物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作者简介:

沈志华, 男,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理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 、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前言
第一编 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
第一讲 美苏冷战的缘起
杜鲁门上台后美苏矛盾的初现
凯南长电与丘吉尔铁幕演说
希土危机与杜鲁门主义出炉
第二讲 复兴欧洲与北约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美国全力援助欧洲
北大西洋联盟的建立
第三讲 应对挑战与共产党情报局建立
战后苏联大国合作战略面临的挑战
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两大阵营理论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
第四讲 苏南冲突与苏联对东欧的整肃
苏南冲突的起源与实质
苏南冲突加剧与布加勒斯特会议
拉伊克案件及东欧各党的政治清洗
斯大林对东欧各国的整肃
第五讲 柏林危机:欧洲冷战的爆发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
第六讲 中苏同盟与亚洲冷战的起源
斯大林在亚洲的战略目标
中苏两党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毛泽东访苏与中苏同盟形成
第七讲 朝鲜战争:亚洲冷战的爆发
朝鲜战争到底是怎样爆发的
毛泽东为什么一定要出兵朝鲜
停战谈判迟迟未果的原因何在
第八讲 对日和约与亚太冷战格局全面形成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的形成
美苏在对日和约问题上的斗争
针对中国建立的新月形包围圈
第九讲 东柏林事件与美苏的反应
“斯大林照会”与苏联对德政策
东柏林事件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
美苏对东柏林事件的反应
第二编 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
第十讲 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方针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中国积极参与会议的筹备
万隆会议的召开及其影响
第十一讲 波匈事件及苏联的武装干涉
苏共二十大引发冲击波
苏联干涉波兰内政未遂
苏军两度占领布达佩斯
第十二讲 两次台湾海峡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与美蒋条约
第二次台海危机与中苏分歧
第十三讲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修建
德国分裂后的柏林问题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及过程
修建柏林墙及其后续影响
第十四讲 古巴导弹危机与美苏对抗
古巴革命与美国策动猪湾登陆
苏联决定在美国后院部署导弹
美苏在加勒比海面对面的较量
第十五讲 中苏关系从破裂走向对抗
中苏两党的分歧与矛盾
从短暂缓和到中苏反目
从公开论战到兵戎相见
第十六讲 美法矛盾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机构
戴高乐意欲重振法兰西雄风
戴高乐复出与法美矛盾激化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第十七讲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兴起的国内外背景
“疫情”蔓延征兆与苏联的预警
舆论失控与华约五国的军事干预
第十八讲 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
北纬十七度线的划定
越南战争的持续升级
巴黎和谈与越南统一
第三编 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
第十九讲 走向正常化的中美关系
中美苏大三角的出现
中美之间的秘密接触
基辛格两度访问北京
尼克松总统公开访华
第二十讲 美苏之间的对抗与缓和
冷战初期美苏对抗与核军备竞赛
60—70年代美苏缓和的实现
冷战最后十年的紧张与缓和
第二十一讲 大国参与的安哥拉内战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
“三足鼎立”的安哥拉独立运动
多国多方参与的“内战”
大国离席之后的和平
第二十二讲 阿富汗战争与苏联的衰落
与强国为邻的阿富汗
阿富汗政变与苏军干涉
苏联在阿富汗深陷泥潭
“新思维”与苏联被迫撤军
第二十三讲 东欧剧变及社会制度转型
东欧剧变与西方的反应
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
匈牙利的圆桌会议
柏林墙倒塌与德国重新统一
第二十四讲 八一九事件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危局
八一九事件的前前后后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附录一:冷战国际史大事记
附录二:征引和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但与此同时,战争对苏联造成的损害同样显著。苏联在战争中的损失大得惊人:这个国家失去了至少2700万人口和近四分之一的社会财富,1700多个城市被破坏,31000多个工厂被损毁,伴随其人力资源枯竭而来的是生产能力遭受严重破坏,1945年的谷物产量仅达1940年的50%、钢产量只有1940年的65%。探究这一切发生的根源,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将之归因于苏联国家安全保障的缺失。于是,如何确保战后国家安全无虞极大地吸引着莫斯科的注意力,安全问题成了战后苏联领导人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查看原文)

Sinnlos
1赞
2019-12-01 16:34:53

—— 引自章节:杜鲁门上台后美苏矛盾的初现

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一方面尽可能地扩大苏联的领土,另一方面力图在苏联国界周围建立起独占和排他的势力范围。不过,即便如此,斯大林并没有放弃同美国合作并和平相处的想法。这种想法并非不切实际,在斯大林看来,“尽管经济制度和思想体制不同,但是这些制度的共处,以及美苏分歧的和平解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为了普遍和平的利益也是必要的”①
为了进一步谋求苏美之间的战后合作,斯大林不止一次同美国总统进行交流沟通。例如,在1945年4月13日致电杜鲁门时,他就明确表示坚信“在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肩负了主要重担的各大国之间合作的政策今后也将得到加强”。而仅仅两个月之后,6月11日他再次致电美国总统,重申完全相信,为了两国人民的幸福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的持久合作,苏联和美国之间在共同斗争时期得到加强的友好联系将继续发展下去。
在苏联方面看来,推行大国合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特别是鉴于苏联同美国和英国没有领土与经济纷争,而美国在推行其战略时亦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同时,苏联坚信通过与资本主义进行和平竞争,就可以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优势”。它还相信,和平环境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世界革命的理想。为了保证大国合作的政治路线的实施,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克制的政策和措施。斯大林尽可能地遵守了战时同盟所达成的各项谅解与协议,特别是不想伸手插入美英的势力范围。 (查看原文)

Sinnlos
1赞
2019-12-01 16:34:53

—— 引自章节:杜鲁门上台后美苏矛盾的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