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内市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郑永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席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外部关系研究。已经出版英文学术专著9部,包括《技术赋权》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世界科技书局)、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剑桥大学出版社)等。 主编中文学术著作数十部,包括《中国模式》《保卫社会》《大趋势:中国下一步》和《贸易与理性》等。

黄彦杰,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暨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2008)与历史系(2015),曾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导论 / 00
中国和市场经济 / 00
中国和资本主义 / 00
中国及其当代经济奇迹 / 0
研究计划和主要观点 / 0
本书的结构 / 0
第一部分 理论
第一章 市场、国家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 / 0
西方的国家与市场 / 0
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 / 0
市场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 0
现代工业资本主义 / 0
凯恩斯主义 / 0
新制度经济学 / 0
发展型国家理论与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 / 0
结语 / 0
第二章 制内市场: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0
中国的国家和经济 / 0
帝制时期中国国家和经济的话语论述 / 0
“两种市场”概念 /
中国的市场和市场体制 /
结语 /
第二部分 历史
第三章 帝制中国的国家和市场 /
帝制国家、家庭和市场 /
帝制时期政治经济的常态与非常态 /
自治和统治 /
帝国经济秩序的再造 /
结语:帝制经济秩序的理想与现实 /
第四章 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起源:地缘政治、大众动员和国家构建 /
地缘政治、国家构建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 /
晚清的危机与地方改革:1840—1895年 /
晚清“新政”的国家构建实验及其后继者:1895—1927年 /
党国的崛起与南京政府的10年:1920—1937年 /
全面抗日战争和动员经济的年代:1937—1953年 /
冷战时期动员经济的转型:1953—1979年 /
结语:当代“制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 /
第三部分 当代机制
第五章 基层资本和市场化:当代市场改革的动力 /
当代市场化 /
从边缘成长起来的市场:1978—1994年 /
全面市场化:1994年以来国家主导的市场改革 /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及其限度 /
第六章 中间地带:国家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纽带 /
当代私营企业的来源 /
伙伴关系模式:作为先行者的私营企业 /
国家代理模式:国家作为主导行为者 /
国家吸纳与主导的机制 /
结语 /
第七章 货币体制:财政和货币改革及其限度 /
货币化:改革和结构变革 /
打造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结构 /
1994年后的地方金融与现金纽带 /
结语:货币在“制内市场”体制和中国社会中的媒介作用 /
第八章 国有资本:央企和经济主导 /
“家庭自留地”理论和国有部门 /
国有企业改革 /
央企的扩张 /
作为财政体制的央企 /
作为政治行为者的央企 /
作为经济行为者的央企 /
央企的监管困境 /
结语:国有企业与国家主导的动力 /
总结 /
“制内市场”的社会后果 /
“制内市场”与中国政治体制 /
全球背景下的“制内市场”体制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索引 / 483
译后记 / 49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国内外许多人都认为,这项新政策将使中国走向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与西方进行大融合。人们还认为,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一个富裕和平等的社会。然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并没有成为许多人所期望的那种国家;相反,它已经演化成了一种不为世界所知的不寻常的事物。正如本书所讨论的,许多在西方发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却并没有发生。相反,中国的经历与西方的截然不同。经济奇迹与许多“意料之外”的后果相关。在经济领域,不断增长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削弱国家相对于市场的权力;相反,国家通过经济转型增强了 自身的权力。在政治上,尽管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但中国的体制仍然是高度威权主义的。事实上,在官方话语中,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层面,市场经济确实导致了中国内部的多元化和不均衡,但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程度出人意料的高。所以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部分的从中国市场经济与其政治体制之间的联系中找到。
当然,西方人眼中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病灭有带来战后西方和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法治、民主等预期后果。在西方历史尚,法治和民主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弗雷德里希·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自由是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产生与持续的必要条件。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自由只能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此外,他们还认为,通过价格机制和私有产权,在市场正常运作的经济中可以实现充分的经济自由。对这些思想家来说,经济自由度越高,一个社会享有的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就越多。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让人们在没有强制或中央指令的情况下相互合作,会减少政治权力的行使范围。”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仅依靠中国特色的市场… (查看原文)

Zophiel
2赞
2025-02-26 09:57:04

—— 引自章节:“制内市场”与中国政治体制 /

当采用基于非中国经验的概念和理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时,人们肯定会认为中国是异常的。

仅仅聚焦于政府政策,很难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概念化。

不对称均衡:国家对于市场的主导才是常态规则——制内市场。

邓小平:由于市场是唯一能够解放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工具或手段,因此资本主意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市场机制。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经济体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特征的混合型经济体。

即便是政府的运走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因为政府的运作有赖于直接税,并且政府需要与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集团讨价还价来制定政策。

场内国家(state in market)

虽然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但它并未朝着西方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也不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西方的市场体制是西方历史的独特产物,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轻易重复这样的历史,其他地方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体制。

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定义为国家主导市场的权力关系,这些关系处于不对称、不均衡的状态。

中国市场的三个层次:草根层、中间层和国家层。

地缘政治、国家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之间的互动,贯穿于中国整个近现代时期,从晚清延续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建立各种政治经济混合体的过程。 (查看原文)

✖️
2021-12-23 15: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