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第三版)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和社会学分析方法的著作。赵鼎新教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及我国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讲授“社会与政治运动”课程30多年,本书体现了他在如此长时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中所形成的关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深刻思考。书中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对该领域中的领军学者及其研究工作做了综合评述,并细致分析其研究方法。在对西方学者的研究做出犀利评判的基础上,作者提出结构、变迁、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强调国家-社会关系在社会运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导言”部分,作者回顾了在麦吉尔大学的求学经历,忆及读博士期间的导师及自身的生物学背景对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影响。导言部分还总结了作者对西方社会运动的最新思考。

本书对围绕社会运动展开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做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阐述,将庞杂的理论讲得脉络清晰,是一本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赵鼎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荣休教授。1990年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昆虫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运动、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及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文著作有《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民主的限制》《合法性的政治》《什么是社会学》《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等,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导言 社会运动及我们对它的理解
麦吉尔大学的课程
我从“经典理论”中学到了什么
对经典社会运动理论的批评
我对新一代学者的批评的评价
皮纳德教授的课程对我的塑造
结语
第一章 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其研究方法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的发展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中心理论
美国和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集体行动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从勒庞到布鲁默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社会结构与情感
第四章 社会变迁和社会运动
涂尔干视角
涂尔干理论传统评价
古德斯通的国家崩溃理论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组织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社会运动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上)
民族国家和社会运动
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运动
国家中心视角的兴起
斯考切波及其革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下)
曼的主要思想
国家在西方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西方工人运动的发展
认同感与社会运动
第八章 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搭便车理论
对搭便车理论的评论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第九章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
现代社会运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我的评判
资源动员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
框架分析理论
文本决定论
集体行动形式库
文化对社会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社会结构、文化和集体行动
第十一章 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
组织、网络和社会运动动员
顾尔德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的研究
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
国家和社会运动动员结构
组织和空间环境的关系
梯利对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的分析
内在动员结构和外在动员结构
第十二章 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
传媒方式本身就是信息
传媒内容才是信息
第十三章 展望和总结
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要点
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有些研究中国媒体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媒体之所以容易偏离体制轨道,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闻报道面太狭窄,其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Le1994a; Zhao and Shen1993)。问题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媒体的报道面的确极其狭窄,其内容也与社会现实距离甚远,但这种报道却是在广大记者毫无良心负担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当新闻报道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宽时,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才开始对已经放宽了的限制变得不耐烦起来。基于我自己长期阅读和收视美国与中国主流媒体的经历,我有这么一个感觉:美国宪法保障下的言论自由度的确比中国要大很多、但美国主流媒体的记者在编写新闻时会自觉地把自己限制在宪法空间中的一块较小的区域。相比而言,中国记者的言论空间要小许多,但他们中的某些人不但会把所有的空间用足,还要通过打“擦边球”等手段不断扩大已有的空间。因此,中国新闻除了不可能有鼓吹推翻政府(美国事实上也很少有这样的新闻)和直接攻击政府最高领导的文章之外,它的负面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会超过美国。美国新闻对安然公司垮合的报道基本上是限于发生什么事情、产生什么后果、谁被诉讼或者逮捕,等等。如果这样大的事情发生在中国,除非政府出面干涉,那些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来挖掘该公司腐败原因的文章肯定就会接踵而来。芝加哥地区2004年一个夜总会发生火灾后烧死了许多人。几天后,媒体揭露,这家夜总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照营业状态,并且夜总会老板与芝加哥市长戴立是好友。芝加哥政治以腐败著称,我一直以为这件新闻将会给戴立王朝带来一定的冲击(戴立父子在芝加哥几十年来长期执政,因此人们把芝加哥市戏称为戴立王朝)。事实是,此后媒体对这一大火事件的报道突然停止,我们甚至不知道该事件最后是如何处置的。
相反于美国媒体的就事论事,中国记者几乎全是天生的社会学家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问题,他们… (查看原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3 回复
17赞
2020-03-28 17:23:16

—— 引自章节: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相比之下,虽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质量上有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巨大进步但我们却没有能建立一个相应的能为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正处于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所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共识。西方列强在19世纪用炮火轰开国门后,中国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走上改革和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制后,孔孟哲学作为中国核心价值观失去了制度依托(孔孟哲学与基督教不同,即使是在政教分离的今天,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中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其背后有着教会和教堂的组织制度的支持。孔孟哲学在科举制被废除后以及宗族势力垮台后,就失去了制度性支持)。再加上五四之后对“孔家店”的长期讨伐,在今天的中国,孔孟文化最多在非政治性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有痕迹。20世纪的中国在一个不断激进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列宁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的几十年里,一个以列宁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在19世纪开始出现的核心价值危机问题似乎得到解决。但是,列宁主义的中国虽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但却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再加上一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不得不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中国却没有能在这条致富的道路上同时树立起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核心价值。这种现状加剧了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犯罪上升、贪污腐败、道徳沦丧等社会问题,加强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感受,导致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包括记者)在许多基本价值观上缺乏共识。中国媒体和公共舆论在面对王斌余杀人案时所发出的言论仅仅是这一现象的冰山一角。当然,在目前的中国,国家和媒体的关系并不是很坏。虽然国家精英和传媒从业人员之间缺乏一种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认同,在繁荣的经济和市场化的媒体下,国家精英和媒体从业人员有着一个共同的基于经济利益的认同。因此在国… (查看原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3 回复
17赞
2020-03-28 17:23:16

—— 引自章节: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