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追寻中华帝国存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原因,尤锐从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活动入手,因为他们对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提出的理想、价值观和理念在后来的帝国政体中变得至关重要。作者认为中华帝国的长存不仅是一个军事和行政建制的结果,而且是一种智识的建构,是意识形态上的诉求允许帝国的长存并得以一次次从混乱中重生。
本书全景式的考察展现了战国政治文化中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作者通过考察包括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先秦文献,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总结出它们的共识,表明在并驾齐驱的各家学说之下,意识形态的共识最终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使我们获得了探讨战国时期对中国思想史影响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尤锐(Yuri Pines),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2006-2011年任东亚系系主任,现任Louis Frieberg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先秦政治思想、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以及早期中国史学史、社会史及中国宗教研究,出版有The Everlasting Empir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Its Enduring Legac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数本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论
一、内容提要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色
第一编 君主
第一章 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君主制危机
第二章 王权诸道
第一节 处于礼制顶端的君主
第二节 作为道德楷模的君主
第三节 作为圣人的君主
第四节 圣权与君权之间
第五节 社会政治秩序的中枢
第六节 最高管理者
第三章 寻找理想君主
第一节 改善君主的常规方法
第二节 取代昏庸君主
第三节 非世袭继承方式的选项危机
第四章 万能的橡皮图章
第一节 荀子:君主与摄政
第二节 韩非子:无上权力的去人性化
第三节 臣下的陷阱?
第四节 尾声:秦始皇和他的余波
第二编 士:知识精英
第五章 士的崛起
第一节 “尚贤”
第二节 “有道之士”
第三节 自我推崇的膨胀
第六章 仕还是不仕?
第一节 士与国家:社会与经济背景
第二节 禄及名:追求富贵者
第三节 以入仕为使命:孔子和孟子
第四节 弃官:隐士理想
第五节 结语:出仕和“精神病”
第七章 士与君主
第一节 有条件的忠诚
第二节 人才市场和士的傲慢
第三节 反士思想
第四节 荀子:帝制时代的臣德
第五节 尾声:帝国垄断下的士
第三编 民
第八章 为民而治
第一节 宗族凝聚性和“为民而治”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国人”
第九章 “虚其心,实其腹”
第一节 耕战者
第二节 “得民心”
第三节 小人及其被排队在政治之外
第四节 尾声:造反有理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韩非子的敏锐观察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思想家们不愿意让人民发表自己意见的原因。毕竟,代表人民,代替他们发表意见,正是战国思想家们自我赋予的使命。通过当“人民”的代表,士人垄断了被杜维明恰当地描述为“最可普遍化的社会相关性(即人民的情感)”,因而他们把“民情”看作自己阶层至关重要的资产,不容许未受教育的大众自己代表自己而言。将平民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并自我宣称为“民”的保护者,对于知识阶层成员来说,是基于最大利益的考虑。 (查看原文)
吉尔斯丹斯基
2赞
2021-05-22 13:10:37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小人及其被排队在政治之外
然而,我们可以从统一对农民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推断。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战国时代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两种思想的混合,一方面是对庶民福祉的真实思想意识上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理性的政治考量——不满的农民会逃亡或者从战场逃跑,进而极度削弱国家。对于逃亡而言,统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秦朝统治了“天下”的绝大部分农业地区,从它的统治下逃走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此外,随着军事行动从过去战国时代生死相争的斗争转变为对帝国边陲的拓展,对于大规模逃兵的担心减弱了。而且,战争规模和次数的减少也极大地降低了通过军功晋升的机会,这在战国时代曾经是普通人跻身精英阶层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看,统一及其带来的“太平”并不一定会使农民受益,尽管秦始皇高调宣称农民“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查看原文)
吉尔斯丹斯基
2赞
2021-05-22 13:17:25
—— 引自章节:第四节 尾声:造反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