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经过了11次印刷和翻译成12种语言版本之后,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完全改变了人们原来对财富在现代全球经济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观念。波特对于国际竞争力创始性的研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国家政策,也改变了城市、企业,甚至像中美洲这样的地区的思想和行为。

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第一次给出了理论解释。诸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之类的传统比较优势,波特解释了它们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以及对于竞争力泛泛的宏观经济解释是不充分的。书中介绍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特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波特的理论已经指导了新西兰和其他地方国家竞争力的重新评估。他的观点和亲身参与研究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上百种集群战略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时代,这本开拓性的关于国家新财富的书已经成为衡量未来所有工作必需的标准。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的C. Roland Christensen教授。1983年,他被任命为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开始引发美国的竞争力讨论。他曾为各州首脑、州长、市长和世界各国的CEO们作过咨询,并曾获得威尔斯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项迈肯锡奖,以及斯德哥尔摩和其他6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业位。波特有14本著作,包括《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案例》。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二篇 产业篇
第三篇 国家篇
第四篇 应用篇
附录
注释
参考读物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所有产业中所向无敌,或是只出口不进口。每个国家的人力与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理想的状况是把资源应用在最有生产力的领域。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出口上获益,将带动国内劳动成本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但也使其他产业的竞争力相对降低。这个过程造成德国、瑞士和瑞典等国家的成衣产业员工的薪水待遇,随所处产业环节的竞争力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部分竞争力强的企业更以高薪出名。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出口扩张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该国的汇率变动,使得竞争力相对低的产业在出口上更是捉襟见肘。毕竟,纵然是在发达国家,也并非家家企业都有竞争力。

就国家经济繁荣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扩张出口,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则出走,增加进口该国生产率不佳的产品与服务,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做法。因为如此一来,该国将借由国际竞争带动国内生产率的提升。这个做法也意味着,当国家经济升级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与市场。如果政府以补贴、保护或其他形态的干预手段来强行维持这类产业的生存,只会减缓经济升级的速度与国家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查看原文)

Chandler
2023-02-20 13:10:43

—— 引自章节:先问正确的问题/5

当然,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对国家生产率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因为在国际竞争之下,每个产业唯一的生产率指标就是要胜过外国对手。某项产业的生产率如果高于本国其他产业,将可以吸引它所需要的人力和相关资源。但是,如果这项产业不能和外国对手竞争,它不仅无法出口,而且在进口货的威胁下,在本国市场的生存都成问题。在美国,汽车工业无论在平均薪水与个人产出方面都高于其他产业,但是因为它的生产率不如日本和德国汽车工业,甚至被韩国汽车工业的低工资所抵消,结果经历了贸易赤字越来越大(以及大量工作流失)的惨痛教训,同样的肉搏战事实上不断出现在各种产业与商业活动中。

如果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失去国际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维持生产率成长的机能就会受到威胁。同样,精密制造等需要高生产率的产业活动,如果在比较过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工资、环境等成本因素利弊后,选择赴海外投资生产,也会影响到本国生产率,并形成工资下跌的压力。如果出现这种现象的产业和生产活动在该国占很大比例,那么该国的货币便可能出现贬值压力。货币贬值会使进口货更贵,降低该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海外投资活动也将减少,进而导致整体国民生活水平下跌。因此,若要了解各国经济繁荣与否的关键,首先就要认清为什么各国之间有些能在先进产业和需要高生产率的产业活动中竞争,有些则不能。 (查看原文)

Chandler
2023-02-20 13:10:43

—— 引自章节:先问正确的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