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梁晓声10年力作

一部后毛泽东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

只有懂了这个社会,你才能无往不胜

当官的看了知道怎么当官,经商的看了知道怎么发财读懂30年来的中国,300年来的中国社会,3000年来的中国人

在中国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了解这个社会

———————————————————————————————————

中国的资产者和买办者们,已经阶层化了。对于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格外再加以分析的必要。因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主要是依赖于父辈权力的大小而聚敛的,其过程往往简单得令人咂舌,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商业意义可言。“中国特色”在这一点上具有极大的讽刺性。

《当代资产者阶层》

将上海人与广 州人、福建人相比,后者们即使已然是成功的“买办”了,可不知为什么,总使人感到他仍只不过是“打工仔”。而上海人,哪怕他明明只不过是境外商家的“打工仔”,却总企图以他后天不知从哪儿模仿来的所谓“儒商气质”——向你表明他是一位大“买办”。

《当代“买办”者阶层》

中国的中产者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几乎就从未形成过什么不可忽视的阶层,更几乎无任何社会影响力。而在中国当代社会中,这阶层由于是新生的,则还根本没有什么阶层的意识传统可言。好比一个三岁儿童,饿了哭、饱了笑、尿了闹,被一只温柔的手抚摸感到舒服,拍几下就会乖乖地睡着过去。它的阶层意识的本能,充其量作出如此平庸的反应罢了。

《当代中产者阶层》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旦做了官,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官,他往往希望世人首先视他为官员。如果竟不被那么看待,他心里就不免的有几分不痛快起来。如果他是他所从事的知识领域内的官,他将很在乎他在世人眼里,是否区别于他的同行,是否被认为比他的同行高一等。

《当代知识分子》

中国“农民工”,明摆着目前是享受“改革成果”最少最少的族群。并且其总体上,完全可能成为将来之中国另一为数庞大的贪穷族群。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大多数的他们并不在乎和计较叫他们“农民工”,社会无妨还那么暂且叫着。

《中国农民工》

邓小平生前也曾说过——中国要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很可能出在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担心的,是发生前苏联那样的事情。然而,中国共产党也可能在非常巩固地掌握着政权的情况之下,政权被某些官员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两面化了。一面做给自己的党和全社会看;而另一面隐蔽地、贪婪地、不断地左右结网,上下结网……

《中国当代“黑社会”》

作者简介: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

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至今作品逾千万字。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父亲》、《雪城》、《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民选》等。

第一章 当代资产者阶层
第二章 当代“买办”者阶层
第三章 当代中产者阶层
第四章 当代知识分子
第五章 城市平民和贫民
第六章 农民
第七章 中国农民工
第八章 中国当代“黑社会”
第九章 中国“灰社会”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上一代共产党人的子女无权涉及权利游戏不得不退出政治时,是很有几分意义惜别,心灰意冷,带着“让孩子们带商业领域闯一闯,中国将来也需要商业人才”的嘱托,开始中国第一代红色资本家的历程。这种方法遭到排挤的不平衡,注定了以后必然要通过为个人和家族聚敛财富获得匡正。
一位高级干部,在职时大抵已经将子女亲属的工作、生活安排妥当了,自己离退之后也能享受很高级的待遇,不显山不显水的就能贪贿个千八百万,为什么非频出大手笔,几千万,几亿元狂澜不止。症结无非是一个“信”与否的问题,不是信仰的“信”,而是相信的信。他们真的相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可持续的吗?如果相信,自然便是有信仰的官员,而有信仰的官员,那信仰,必定会多少削弱一些贪欲。而他们的贪欲之大,只能证明他们是无信仰的。凡贪官,其实都不过是将做官当成一种“营生”。
中国资产阶级的隐富中有一类人,他们所劫的生辰纲,大抵都来源于共有体制内的钱,他们善于“智取”。一旦得手,也作鸟兽散,分头隐居。风头过去,相安无事,以另一幅潇洒的面孔出现。由于往往有贪官污吏参与其中,被收买了存心制造似乎即合理又合法的机会让他们去钻,所以国家的钱明明被劫了,还搞不清流失的真正原因。但按照时代演变的规律,却不得不承认,乃是发生在一定规则逻辑之内的现象
中国新兴的资产阶层是一个良莠参杂的阶层,在这一个阶层中,又可以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是较幸运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原始积累”阶段大量的,眼花缭乱的机会。其混乱性从用他们以不择手段的方式去攫取。这种机会在时代进程中往往是百年不遇的,而且一般发生在转折时代。他们的发迹带有神话色彩的同时也带有不同程度的卑污。他们仓促上阵,准备不足,素质不佳。这一定无情而又冷酷地决定了,机会只能成全他们一次。第二代素质要比他们高许多,准备也充分。但是第二代面对的机会却不那么多了,规则开始日臻完善。这些故事的风格总体上基本是“正剧”… (查看原文)

flora
1 回复
14赞
2012-10-15 19:12:38

—— 引自第1页

买办起码应是一个中性的词,一个商业词典中的词,任何一种食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上海的买办们的社交原则似乎总是想使你明白,他们自认为他们是比官员低一档的社会人物,而北京的买办们,似乎一定要想使你明白他们其实是比官员高不止一个阶层的人物。大多数我们看见的是跨国企业贴上外国办事代理人标签的一群人,一种中国特色,如同印花,印在买办式人们的一边脸颊上“春风得意”,另一种中国特色,在另一边的脸颊上印着“冷暖自知”
中国当代的买办人物好比中国这只窝里的买办蛋储。他们在适合条件和温度下孵化出来,先决条件是时代的条件,温度是跨国经济方式方兴未艾,而带着他们练翅的却主要是他们的洋教头。
他们对洋教头不无感恩,所谓师恩难忘,但又总是不免的心怀叛念,因为不被视为一只彻底的洋鸟。
外商在选择代理人方面首先将物色的目光投向这么三类人:中国官员子女,久居海外但在中国大陆有深厚人际背景的华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才初到国外却立志从商渴望相遇外国明主的中国人。聘用中国官员子女做代理人的好处之一是打通关节盖印章变得立等可取容易多了。
买办现象不但改变了某些中国人的命运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素质,甚至也可以这样说排除时代对人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诲因素外,外国老板比中国领导对他们的素质培养和改造更其成功。因为雇佣关系对人的素质的考核标准是尤为严格的。
中国买办者们乃是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些人们的走红,现在,他们地星运临终,今后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好比某种特殊津贴,颁发过一次,并不能沿袭。中国当代地买办阶层,故而是一个小小的阶层,一个时代夹页间速成的阶层,一个曾野心勃勃但野心已被时代页码夹扁了的阶层,一个壮志未酬然而已不可能产生什么大作为的阶层,一个后继乏人的阶层。 (查看原文)

flora
1 回复
14赞
2012-10-15 19:12:38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