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两遍的路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师从汉学泰斗费正清、史华慈的史学名家

★《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的又一力作

★堪称西方汉学界划时代作品

★以一种西方式的分析想象力点亮中国史思维

★为中国历史研究者们提供新方法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 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柯文(Paul A. Cohen,1934—),美国麻省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及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 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国家主义、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之间的冲突。

【译者简介】

刘楠楠,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14)、高级翻译学院(2016),香港大学翻译研究哲学博士(2020)。曾担任国际劳工组织第105次会议即时传译员,取得全国翻译专业一级笔译资格,并发表关于传译的学术论文多篇。

图片目录 / ix
中文版前言 / xi
致谢 / xiii
序言 / 1
第一章 开端 / 11
第二章 王韬:清末变革之法 / 39
第三章 下一步:《在中国发现历史》 / 57
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历史》:幕后故事 / 75
第五章 中国中心观的局限 / 97
第六章 多重过去:《历史三调》 / 113
第七章 《历史三调》:研究、写作、出版过程 / 133
第八章 从义和团到越王勾践:意料之外 / 167
第九章 局内人与局外人问题:《与历史对话》 / 189
第十章 故事的力量:《历史与大众记忆》 / 213
第十一章 当时与现在:两重历史 / 235
附录:作者著作 / 257
注释 / 265
索引 / 31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撰写回忆录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回望人生前事,希望经过岁月的历练自己能更加明智。 (查看原文)

韧勉
2赞
2022-12-16 18:49:3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开端 / 11

这些段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其理论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互不重合。历史学家高慕柯(Michael Gasster)总结该问题时说: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大多数社会是二元的,不是要么现代、要么传统,而是混合了现代与传统,他们是“文化变革正在发生的体系”,之间的差别在于“现代”和“传统”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的最佳诠释是,现代化是一个走向现代性某种情境的过程,但这种情境永远无法完全实现。诚然,现代性没有最终达成情境,只有诸多现代力、传统力之间不断调整的渐进过程。’就此我仅补充一句,我认为将方方面面必须限制在“现代”和“传统”这两个壳子里毫无依据。每个社会的构成中,都有无法简单归一到任何外壳的成分,比如人类天生对故事和讲故事的渴望。 (查看原文)

韧勉
2赞
2022-12-16 18:55:2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王韬:清末变革之法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