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民生活日记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记录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的神性故事。

1982-1985寻访兴安岭森林中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猎民。

珍贵的摄影作品见证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与驯鹿文化。

重现人、动物、自然之间互为依存的生命真相。

《猎民生活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四年时间里,在兴安岭一带,多次与猎民一起进山,无论冬夏,长途跋涉于原始森林中,动辄百里,住的是只有一层布墙的“撮罗子”,还常常露宿在雪地里、淫雨中;吃野兽肉、饮烈酒,打不到猎物时就只有列巴和大酱……称得上是苦不堪言。然而猎民们朴实、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方式,野性的犴、鹿、狐、乌鸦、飞龙鸟等,气象万千的森林、雪坡、涧水和云、雾、雷、电、星、月、太阳——人、动物、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和谐、古朴、原始的关系,却蕴含着一种冷峭的美和本原的生命哲理,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顾德清,祖籍辽宁海城。1939年生于齐齐哈尔,少年时代顽皮好动,曾幻想一个人有支猎枪在森林木屋里生活。1960年考人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舞台美术,得以涉猎各门类艺术,偏爱油画。1980年开始遍拍鄂伦春族服饰、桦皮盒图案、狩猎生活风俗、地貌……又扩大对敖鲁古雅饲养鹿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考察及摄影。作品先后在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展出,多次发表。1991年倡议创立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建馆中担任总体设计,任首任馆长。

第一章 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地
1982 年6 月15 日—7 月14 日
第二章 乌苏门随猎记
1982 年11 月16 日—12 月6 日
第三章 初到敖鲁古雅
1983 年2 月22 日—3 月2 日
第四章 古里与鄂伦春族人围猎野猪
1983 年11 月3 日—11 月21 日
第五章 住进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人的帐篷
1984 年3 月17 日—4 月30 日
第六章 与养鹿人在山上生活58 天
1984 年7 月19 日—9 月14 日
第七章 冬猎“北极村”
1985 年3 月8 日—3 月24 日
第八章 最后的“交劳格道”
1985 年7 月16 日—8 月4 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过去,鄂伦春族人死后并不马上举行葬礼,而是在冬季某个时候才举行。这是由于当时鄂伦春族人过着游猎生活,散居在相距几十里甚至百里的深山里。死亡时间如果不是在冬季,就把遗体先用树条捆包好,选择一个背风向阳的坡地,暂放在一个木架上令其风化,等到冬天要安葬出殡时,再把尸骨拣到一起,放到一段用从中劈开挖空的樟松做的棺材里,准备安葬。这时,死者家属早已通知远亲近朋,告知葬礼日期,并准备足够的酒肉。届时,远近各路亲朋按时骑马到达,并带来为祭奠死者备下的布、纸、酒钱等祭品。
葬礼一般在晚上进行。棺材前会燃起一长条篝火,两侧 铺以干草,以备前来吊唁的亲朋围坐。仪式开始后,客人献上自己带来的东西,分坐篝火两侧,死者儿子或儿媳依次跪着向来者敬酒,然后再按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依次敬酒,这样敬过几遍之后就可以随便吃喝了。
天快亮时,安葬开始,由死者的近亲拾棺材放到事先选好的树丫上,死者生前骑的马,要现场杀掉扒皮,马头和马皮放在棺木前方,马肉放在棺下,然后众人再喝酒。如果死者是老人,则大家要围着篝火跳舞,表示对死者灵魂的送别。太阳快出来时,人们骑马离开,葬礼方告结束。
葬礼也有因酒多少而决定时间长短的。酒少,众人办完事就离开。另外,如果来得及,也有把死者放到棺材里直接安葬的(吊唁时礼品都要挂上,并记账宣读)。尸身在棺材里,头在西,脚在东。棺材叫“巴克沙”。
死者若是女人,娘家人头两天来做棺材。死者是男人就做弓箭,死者是女人就做扎枪,弓箭要在盖棺之前射出去在天黑之前要把遗体装进“巴克沙”。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2-09-07 13:33:2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地

白天看,这里的环境和我在1982年去乌苏门随猎的地方很相似,营地都是在河套的林子里,现在营地上已有不少猎物,差不多能装上一汽车。其中有些狍子没剥皮,这个现象在鄂伦春传统狩猎中不多见。鄂伦春一般是打到狍子立刻剥皮、开腔,切成前腔、后腔驮回来。不剥皮,据我所知,可能是外贸部门专收整只孢子的缘故。看来,传统的狩猎习惯也是随需要而改变的。 (查看原文)

韧勉
2赞
2022-09-07 13:42:4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古里与鄂伦春族人围猎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