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与帝国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以森林为视角的全新中国史

☆观点耳目一新,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历史地理学者文榕生、环境史学者梅雪芹、汉学家宋怡明推荐

◆ 内容简介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 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足以挑战伊懋可《大象的退却》,意义堪比彭慕兰《大分流》。

◆ 名人推荐

以往的森林历史研究者多着眼于天然林的兴衰、演替变迁,而孟一衡则从人工林建设的角度探究生态环境的修复,这与中国早已为恢复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殊途同归。

——文榕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

《杉木与帝国》强调的大造林及森林管理,与《大象的退却》侧重的森林滥伐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在丰富中国森林史内容的同时,也揭示了相关历史时期人工林业体系的社会和生态代价,由此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纠结不已的多重面相和复杂性,这就为理解早期近代中国环境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却》译者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中国同行对孟一衡的许多方法并不会感到陌生:细致地关注民间文献,深入地分析赋役制度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过他在环境史这个出人意料的领域运用了这些方法,提出了令人振奋的论点。他颠覆了我们关于中国森林随着时间变化的许多假设,从中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新发现。

——宋怡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作者

孟一衡,本名伊恩•M.米勒(Ian M. Miller),出生于美国费城,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言博士,圣约翰大学历史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史、中国史。曾任耶鲁大学农业研究项目研究员、柏林马普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译者

张连伟,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李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秘书长。

李飞,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

郎洁,就职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研究室,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

地理学专业,2019—2020年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中文版序言
序:大造林………………….保罗·S.萨特
致谢
命名规范
导论
森林、官僚体制和经济
樟与杉之乡
中国的木材时代
第一章 富足的终结
管理的富足
宋朝木材危机
官有林管理
私有林经营
未走的路
第二章 边界、税收与产权
边界调查
税务核算
森林登记的普及
林业与行政管理
第三章 猎户与寄居家族
边缘户口
乡村及其不满
白银经济
移植和移民
村民和寄居者
第四章 契约、股份和讼师
税收和产权
股权
土地和劳动关系的转变
木材法律
种植和森林生态群落
第五章 木与水(一):关税木材.
早期发展
调节种植经济
统一帝国,合并市场
从专制到通货膨胀
千年的市场监管
第六章 木与水(二):造船木材
宋金战争和宋朝水军的转型
蒙古人出海
神仙与宝船
16世纪的造船厂
森林与中国海权
第七章 北京的宫殿与帝国的终结
木材、贡品和强迫劳动
重返峡谷
木材巅峰
结论
失去的现代性
移民危机
走出森林之路
附录A:税收数据中的森林
附录B:关于史料的说明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长时间的权力下移,国家对山泽的控制既不切实际,也基本上没有必要。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两种宗教都提出了新的、经常是矛盾的思考自然和自然资源的方式。佛教徒倡导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但他们也从来自印度的财务技巧中发展出了一种令人讶异而强烈的逐利动机。这加剧了森林保护与商品化之间的对立趋势。道教同样特别尊重非人的生命,
但他们也吸收了驯化危险的和野生的自然生物的方术,这些方术部分来自南方和西方的异族。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关于僧侣与森林恶魔的搏斗中看到,这两种传统中的宗教人物都促成了人们的居所向森林边缘的扩张。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林地可能已被农民、贵族或僧侣占有,或回归到更加荒芜的状态。 (查看原文)

山洞顶人
2024-11-03 10:49:0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富足的终结

如果说造船业是引领欧洲帝国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推动力,那么在中国,采木前沿最大的压力来自宏大的建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背景之间物质和文化的不同。中国南方的人工林生产的木材足以供应水军。但是不像欧洲宏大的建筑通常取材于石头,中国的皇家建筑几乎完全依赖于大木。在东亚的古典建筑中,建筑的全部上层都是建立在梁和柱的架构上,这种建筑风格实际上非常倚重它的结构木材。因为木材构件决定了每座建筑的基本尺寸,巨大的建筑需要巨大的柱子,而巨大的柱子需要巨大的木材。!为造船厂提供木材的人工林扩张是以原始林的减少为代价的,原始林生长着大到足以建造宫殿的树木。矛盾的是,这 意味着同样的趋势,一方面对通用林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国家采用更直接的手段为皇宫获取木材。正是北京宫殿的营建和反复的重建,导致在中国南方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皇木采办,这些工程最终导致长江流域原始林的衰减。
中国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皇家建筑的木材来源地,但明01
初在该地区的采木工程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强制
劳动之一。在1406一1421年间,永乐皇帝将北京建成了一个规模
非凡的帝国首都。据估计,工部从全国各地招募了100万名劳力
来修建宫殿。2同样,在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官员命令几十万伐
木工砍伐巨大的树木并把它们拖曳到水路。3国家征用了成千上万
的其他劳动力,让他们沿着艰难的路线随长江顺流而下,沿着大运
河上行至北京。4这15年的努力代表了明朝指令经济的顶峰。 (查看原文)

山洞顶人
2024-11-03 10:51:56

—— 引自章节:木材、贡品和强迫劳动